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2019年11月03日14:55:08 育兒 1671

有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唱出了孩子的心聲「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

從這首傳唱度很廣的兒歌中反映出孩子對愛的理解,愛我是需要誇獎我的。南寧一位十歲小女孩樂樂,打賞短視頻主播花掉了媽媽一年的工資,而孩子出手如此大方的原因,竟然是:在家沒人誇我,主播他們誇我,我很開心。可見,小小年紀的樂樂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博得關注和滿足,只是這種方式是不恰當的。其實不管是幼兒期還是兒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誇獎。孩子天生就很渴望父母的誇獎,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 天天要聞

家長不敢誇獎孩子

既然孩子這麼需要誇獎,那就直接誇誇唄,但中國很多父母很少誇獎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誇獎,但上上小學之後,誇獎就少了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我就這個問題詢問了很多身邊的家長,發現大家都普遍認為誇獎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因為擔心誇獎會孩讓孩子容易驕傲自大,不思進取了,通俗點說就是怕孩子尾巴翹上天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問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家長們還能舉出一大堆驕傲使人退步的例子來。

有的家長說,有太多的中國名言啊,比如|「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還有的家長說,驕傲使人退步的例子連小學生都知道啊,比如有些地區的小學課本里就有一篇關於驕傲的課文《驕傲的孔雀》:驕傲的孔雀因為覺得自己太漂亮了,太驕傲了,光顧着看自己美麗的倒影,結果掉進湖裡了,非常狼狽,被花喜鵲嘲笑並指出了它的缺點。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 天天要聞

還有的家長非常博學,給我講了很多關於驕傲導致失敗的中國歷史故事,比如:項羽因為太驕傲了,所以敗給了劉邦,自刎吳江;龐涓因為驕傲自滿被孫臏軍隊亂箭射死;曹操因為太驕傲了,赤壁之戰被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連營,敗走華容道……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 天天要聞

這些名言警句、童話故事、歷史故事確實看似都在說明驕傲容易導致失敗,而且這種觀念對我們中國家長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是潛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按照奧地利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歷史潛意識理論,驕傲導致失敗的觀念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而我們每個人都會身在民族文化之中,都會受到集體潛意識的影響。所以家長們擔心孩子驕傲自滿將來吃大虧,所以不敢誇獎孩子也是受到這種我們的文化、集體潛意識的影響的。

那有人看到這裡會問:既然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估計是不好改變了,就這樣繼續少誇獎多批評教會孩子謙虛的教育不好嗎?

但不是這樣的,過去成王敗寇的歷史太長了,讓人失敗不起,驕傲不起,誇獎不起。但現在已經不是成王敗寇的時代了,是一個允許每個人去自由發展、公平競爭的和平年代。這個時代有很多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都可以去表現自己、成就自己,但不用擔心一不小心出錯就會招致滿門抄斬的惡果的。時代的不同,顯得這種因害怕驕傲導致失敗的觀念已經不適用了。

誇獎真的有毒嗎?

家長不敢誇獎孩子,除了有驕傲會導致失敗的集體潛意識在起作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導致驕傲的真的是誇獎太多了嗎?使人謙虛的也真的是批評教育嗎?

其實正好相反,按照自體心理學理論對自戀型人格的研究發現,驕傲的人其實是自戀的表現,是一種自卑、低價值感。自體心理學概念中的「自戀」也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戀,是本能性能量從客體撤回以及力比多對自我的投注。這種自我投注,意味着一個人不能愛別人或與別人建立關係,這個人是全神貫注於自身的。簡而言之,就是驕傲的人缺乏愛他人的能力,因為他還處在缺乏自愛之中,所以他只能先把關注投注在自己身上。根據自體心理學的研究,自戀是人性的核心,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自戀的,都有一個從自戀走向自體成熟的過程。而且一般個體的自戀是健康的,而且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因為自戀也是一種藉助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

而一個人自戀發展不足才會有不健康的狀態,其中一種表現就是驕傲自大。而導致一個人驕傲自滿的根本原因不是誇獎太多,而是被肯定的太少。所以不誇獎肯定孩子、一味的批評指責並不能讓孩子學會謙虛,而是導致自戀不足,非常的自卑,把自己看的非常的重要,因此更加渴望被認可,一點點成就就到處炫耀,希望別人來誇獎自己。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 天天要聞

自信的孩子才不驕傲自大

所以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該肯定的時候要去肯定孩子,該誇獎的時候要去誇獎孩子,該鼓勵的時候要去鼓勵孩子,看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肯定孩子的一步步的努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就不用在把關注點投注在自身,就可以把關注點投注到外界因為好奇去探索世界而不是為了爭強好勝,投注到他人,可以去欣賞他人的優點而不嫉妒……

一個真正自信的孩子才是不驕傲自大的孩子。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敢誇獎自家孩子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着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着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着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 天天要聞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文|吳鉤隨筆很多家長會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把孩子當提線木偶,事事包辦;一個是「過早放手」,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可事實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有主見、有方向、有判斷力,但不是讓他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獨自面對人生風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 天天要聞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近日,鉛中毒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屬元素,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最應關注的有毒化學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鉛?鉛中毒距離我們有多遠?如何防範潛在的鉛暴露風險?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吳秀靜。「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較高鉛含量,長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