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每個孩子都無比渴望得到父母的欣賞,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在努力討父母的歡心,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與鼓勵。
看過一部老電影《靈異第六感》,片中最感動的一幕,是那個能看到鬼魂的小男孩,告訴自己的媽媽,他能看見過世的外婆:
「你曾經到外婆的墓地去,問了她一個問題,她說答案是每一天,你問了她什麼?」
媽媽說出了她一直想要問的問題:「我……有沒有令她驕傲?」
男孩說:「外婆讓我告訴你,她有看到你跳舞,她說你小時候跟她吵過一次架,你以為她不想看你跳舞。
她去看了,她躲在後面,你沒看到她,她說你像個天使……」
母親聽聞,泣不成聲。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父母對的孩子欣賞和鼓勵,往往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里寫道:
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不斷被認可鼓勵的孩子,才有可能朝着好的方向成長,內心充滿自信和勇氣。
教育孩子,不能太吝嗇你的鼓勵。
01 「我知道這很難,但這只是暫時的」
去年,西安一名9歲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作業,從15樓決然跳下。
她在遺書中寫道: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壓垮這個孩子的不是作業,而是她的沮喪和無力沒有被大人看見和理解過。
加上家庭、學校中受到了太多的否定和打擊,她的內心早已經沒有能量。
沒有能量和希望的孩子是最容易崩潰的。
鼓勵孩子,如果只是一個勁地讓他努力,不去談孩子內心經歷感受,很難有效果。
網絡上有句很流行的話是:人們只在乎你飛得高不高,沒人在乎你飛得累不累。
孩子疲憊的時候也渴望被理解。
理解孩子,不是對孩子無限包容,而是承認孩子的負面感情如憤怒、傷心、失望的合理性。
所以鼓勵一個孩子的第一步是看見孩子,接納他們的感受,看見他的害怕,看見他的掙扎。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們一起想辦法」。
那種被認可和接納的感覺,才會真正推動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
02 「你很努力,你在......做得很好」
在西方的影視作品裏,很多父母都會經常對自家孩子說:「我為你感到驕傲」。
所以在這些孩子身上,最常見的氣質就是自信。
在中國的家庭,父母最擅長的就是對孩子的任何事情嗤之以鼻,教育的過程中,最容易向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行」。
他們會時常感慨別人家孩子怎麼那麼優秀,自家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
父母要學着為自己那個平凡的孩子感到驕傲。
即使你的孩子,成績不好,有些調皮,但是換個角度看,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比如他很善良,很體貼,很勤勞......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要看見孩子的長處、做得好的細節以及付出的努力。
比如今天孩子做作業遇到很多難題,寫得很慢,錯得也多,你可以說:
「沒關係,今天的作業你寫得很投入,而且寫很工整!」
讓孩子認識到過程和細節是很重要的,這樣的下次他會注重過程,通過努力改變最後的結果,養成成長型心態。
03 「你可以失敗,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
在河南某地一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名2歲左右的女孩因跑了倒數被媽媽訓斥:
「你有什麼臉好哭啊?全程在那遛彎!」

然後不停地用手敲打女孩頭上戴着的頭盔。
小女孩瑟瑟發抖地站在那裡,開始不停哭泣。
「最後一個彎道還讓人給超了,你想什麼呢!啊?你想什麼呢!」
女孩帶着哭腔地回答:「我下次好好跑。」
看着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十分心疼。
為人父母,我們有時候比孩子更害怕面對失敗。
看不見孩子進步,看不見孩子的努力,只看結果,再用某一次結果全盤否定和打擊孩子。
事實上,那個倒數的孩子比大人更難過,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擁抱與安慰,支持與鼓勵。
如果大人不能平常心看待失敗與成功,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緊張,也慢慢沒有辦法面對失敗。
希望孩子成功是所有家長的心聲,但是教會孩子如何正面挫折和失敗,更是教育路上逃不掉的一門課。
04 「不管怎樣,我永遠愛你」
繪本《大衛不可以》中,大衛每天都很調皮,媽媽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可以。
有一天他打破了媽媽心愛的花瓶,他很害怕,可憐兮兮地縮在了牆角,顏色里充滿了愧疚。
媽媽發現了,這一次,她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大衛乖,我愛你」。
這一句「我愛你」,是全書最溫暖的一句話。
其實我們的孩子就像大衛一樣,會闖禍,會經歷各種挫折,出各種狀況。
我們可以批評,可以教育,但是千萬別忘記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但是我永遠愛你。」
愛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改變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無論我怎樣表現,爸媽都會愛我,孩子的內心才會充滿安全感,這是增強自我價值感的關鍵。
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

今日互動話題
爸爸媽媽說過哪些話最令你感動?
歡迎寫留言告訴麥咭哦~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本文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