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凡是都要懂規矩,才能更加優秀,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好的規矩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告誡。
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與其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給孩子立規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他眼裡,改變人生的從來都不是道理,而是規矩。
梁先生回憶說:在他小的時候,對母親撒過一次謊。這個謊言當場被拆穿,他也因此被母親狠狠地教訓了一番,這是他第一次看見母親如此的生氣。
從那時起,母親便為他立下「不許說謊」的規矩。這個規矩伴隨了他的一生,無論是「公車上書」、「戊戌變法」還是「五四運動」,他都堅持把不說謊當做是自己的原則。
父母立規矩時經常陷入的誤區
不知道什麼是規矩
如果家庭是一台複印機,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如果父母本身就不懂禮貌,經常插隊爆粗口。這樣的父母,很少能教出懂規矩的孩子。
不忍心給孩子立規矩
每當孩子犯了錯,父母總以孩子還小為借口。好不容易狠下心來想要給孩子立個規矩,卻又在孩子的哭鬧中妥協了。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直到孩子被慣壞。
父母不能偏袒孩子一輩子,現在缺的規矩,以後社會給你補回來。
立規矩要趁早
很多習慣都是從小時候就開始養成的,規矩也是一樣。前一段時間,朋友圈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廣泛熱議。一個10歲的小男孩,從背後猛推一個已經懷孕4個多月的孕婦。
當問及原因時,這個男孩居然毫不在乎地表示,想看看孕婦摔倒會不會流產。話語之間沒有絲毫懺悔!更讓人氣憤的是,孩子的奶奶還一味地護着孫子:「他還是個小孩子,你們這麼大的人了,跟他計較什麼?」
就這麼一句話,讓多少熊孩子愈發肆無忌憚。父母老人疼愛孩子沒有錯,但這種畸形的愛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如果真的愛孩子,請教會他們:什麼是規矩,什麼是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溺愛。
做錯事情要有懲罰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林老師印象深刻:「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當孩子做錯事情時,懲罰其實是一種保護。
通過適當的懲罰,要讓他知道害怕,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以後再也不敢這麼做,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但家長們要記住,只是適當的懲罰,一定要注意分寸。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如果孩子犯了錯,就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如果家長一味地偏袒,只會使之前立的規矩功虧一簣。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讓林老師印象深刻。
這位媽媽不厭其煩地對孩子保證,「不管怎樣,我永遠愛你」,但是媽媽也有自己的原則。你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媽媽並不會因為愛你而向你妥協!
父母堅持以身作則
其實,說得再多,都不如父母以身作則來的實際一些。你教孩子懂禮貌,但是自己卻成天爆粗口。你教孩子不浪費,自己卻大碗倒飯菜。
這樣的行為,怎麼能夠讓孩子信服?如果父母想要孩子真的守規矩,那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從生活的點滴間接地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