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多讀書?告訴你一個暖心且堅決的答案

網上總有人問:人為什麼要多讀書?

有人說,我生活在最底層,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有人說,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用不到那麼多的東西,讀來也無用,更何況,哪有時間和精力來讀書啊。

還有一部分人,總是在網上宣揚「讀書無用論」,是窮書生的酸腐和那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很難說,這些話說得不對,他們說這話,總有說這話的道理,不是都說,存在即合理嗎?大概是合理的吧,但卻不合時宜,也不合長久幸福的理。


我們總是把窮和書生聯繫在一起,稱呼他們為「窮書生」,自古就灌輸了一個不太好的概念,因為他是書生,所以才這麼窮。

但少人反過來想,因為他窮,所以他才會一直不斷堅持地讀書。

讀書改變命運,無論是以前的科舉,還是現在的高考,窮人翻身的路徑和與這個社會發生顛覆性的交集,恐怕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捷徑了。

網上有一條留言,說現在早已過了靠臉皮厚心狠耍潑就能賺錢的時代了,沒有文化的支撐,在這個知識奮進的時代里,只能生活在最底層,靠着每天披星戴月賺到的微薄收入,過着得過且過又不甘卻只能認命的生活。

他們一邊抱怨卻又一邊放縱自己,從來不會思考如何改變當下的境遇,不會去在閑暇時學一門技能,他們只會選擇跟人閑聊、打牌、無用的社交、刷手機和追無聊的劇。

他們一邊羨慕別人的好命,卻又一邊諷刺命運的不公,卻總是忽視了自我的提升。

你看不見的地方,是別人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在持之以恆地做着一件事,成功哪有那麼輕易獲得。

網上有一位作家成名以後接受採訪,他說,我寫作八年,前六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你們不知道。

幾乎前六年的每一個月,自己的收入都可憐得只能住地下室吃泡麵,無數人勸他放棄,也無數人嘲笑他沒有天賦還要吃這碗飯。

但他始終如一地保持自我的信念,堅持寫作,一路走下來,在第七年開始出現奇蹟,第七年月收入達到每月過萬,第八年月收入可達十萬。

外面的人只看到了這位作家的成功,哪裡知道別人成功背後的故事與堅持呢。

當一個人在自我信念堅定之下,擁有屏蔽力,才是到達成功的絕對路徑,因為一路走來,耳邊太聒噪,干擾的負能量太多,很難清心不受影響,面對外界的質疑和不信任,如何堅守自我的信仰?所以,屏蔽力,是一個人一定要擁有的一項超級能力。

學會擺脫無用的社交,不遷就任何人做違心的事,不討喜的圈子也沒必要強融,有人非議,那就用遠離,沒什麼大不了,生活始終都是過給自己的。

這多少有些像聖經里的「窄門」: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當然,能進窄門的人是幸福的,但那條路走的人也少,路也窄,得需要人有多高的屏蔽能力,才能始終如一地走下去呢!


章小蕙這個女人,真的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大小姐出身的她,25歲和鍾鎮濤結婚,36歲破產離婚,背負了2.5仇的債務。

之後她一個人開買手店、寫專欄,請律師打官司,還要面對香港媒體的流言蜚語和詆毀。

章小蕙的屏蔽力在此時展現出超高的水準,她不屑於去面對公眾解釋,任由流言滿天飛,說她是敗家女,鍾鎮濤在媒體上也把她描繪得如此不堪,可她從來不理會。

她說,哪裡有時間去管外界的事,我自過好我的人生就夠了,累了就睡覺,醒來就拚命賺錢。

42歲的章小蕙移居美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靜下心來寫作、看書、學習莎士比亞戲劇學、參加社交等。

一晃就是十年,這期間,她送走了父親。

父親一走,她想,自己是該回來了。

52歲的章小蕙華麗歸來,創辦公眾號,繼續開啟她目買手鼻祖之路。

如今八年過去了,章小蕙的店鋪銷量已經火遍全網,一場直播,帶來六個億的銷售額。

60歲的她,沒有經受挫折的滄桑感,如小女孩般恬靜溫和,知性且高雅。

如今的她,依然隨時把書捧在手心裏,寫作,是她終生的事業。



多讀書,尤其是女人,更應該多讀書。

一個家庭里,女人這個角色扮演着極期重要的身份,關乎家庭三代人的見識與思維。

母親,作為家庭里對孩子最直接最有影響力的人,她的見識可以直接決定下一代能走多遠,思維的邊界可以擴大多少, 她的認知也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路和選擇的方向,無論是事業、婚姻,還是社交。

有一句話叫,父親教給孩子的是生存,母親教給孩子的,則是生活。

生存是本能,生活則是距離幸福的距離。

當你看到許多精神內耗的家庭時,經歷了一場不可理喻的原生背景,很難想像得到,這個家庭里的孩子會存在怎樣的人格缺陷,他們又會在成年後用多長的時間來填補當初的空洞與裂開的傷口。

如果生長在一位有智慧有文化的母親家庭,這樣長大的孩子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兩則的路又怎麼會一樣呢?

不要再被那些所謂的「讀書無用論」迷惑了,你讀過的每一本書並不能給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益,但正如我們小時候吃的每一口飯,都不能立馬看見長個子一樣,但他卻是我們身體強壯,長高長大的基石,刻在骨血里的東西積累成了自己未來的模樣。

我們看的所有的書,都會匯聚在一起,形成我們獨有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引着我們的面對選擇時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它是通向自我幸福的道路。

讀書不是功利的,正如一個健全文明的社會,也不應該只將獲得財富的多少,作為評判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唯一標準。

一個人的能力應該是多樣的,而擁有學習的能力,讀書的習慣,優雅的談吐,良好的教養,這些都是評判一個人活得是否成功的途徑。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里,有一章是這樣說的:如果你不能去行萬里路,那麼在書里,就是你的詩和遠方。

在書房裡,大概是所有文人覺得最慰藉,最安心,也最舒坦的地方了吧,在書桌前一坐,或許只有讀書人才能體會到的那種滿足感,沒有什麼可比的了。

那些作家花一生或者用一輩子的經驗寫出來的作品,我們用一本書就能全部學到,難道還有比這更划算的事嗎?書里包藏着多少人的心血與經驗,讓我們少走多少彎路,我們翻閱每一頁,就是在體會不同的人生經歷,還有比書更有趣的事嗎?

讀書,從來都不是無用的。

無論是富貴與功名,清歡與簡單,都可以通過多讀書來達成你想要的樣子。

只是,看你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了?書又該怎麼讀?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