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死在一件小事上

禍起於玩忽,功成於細微。

作者:洞見yebo

周國平在《人生哲思錄》里說:

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大事上,那麼很多小的事就會慢慢滋長,被無限放大。


久而久之,你就會可悲地死在這樣一件小事上。

那些容易被你忽略的地方,很多都是災難的陷阱;你所疏忽的瑣事里,往往也藏着最大的危險。

再微不足道的事,經過發酵,都可能導致悲慘結果,甚至毀掉一個人。

正所謂,禍起於玩忽,功成於細微。

學會小處着眼,從細節考慮,永遠別讓自己死在小事上。

1

不要敗給小情緒

魯迅在雜文中說過一句話:

「人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着很深的影響。」

很多人都會被一件小事衝垮理智,陷入憤怒的情緒里,最後付出慘痛的代價。

2006年對很多法國球迷來說,是一個永遠的痛。

在那屆世界盃決賽中,法國球星齊達內,率隊迎戰意大利隊

在他的出色發揮下,法國隊整場都壓制着對手。

眼看勝利在望,最後10分鐘時,意大利隊後衛馬特拉齊,突然對齊達內說:

「你是意大利養出來的一條忘恩負義的狗。」

比賽中相互噴垃圾話,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

但齊達內卻瞬間暴怒,一頭將馬特拉齊撞翻在地。

最終齊達內被罰下場,而缺少一大主力的法國隊,最終被拖入點球大戰,以一球之差落敗。

賽後,齊達內受到無數口誅筆伐。

因為一件小事,他不僅痛失冠軍,還提前結束了職業生涯。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爽的事情,或是口頭的冒犯,或是輕微的磕碰。

本來都是不值一提的事,但你若總往心裏去,肆意宣洩情緒,只會因小失大,損失更多。

作家李尚龍,有一次跟父親開車去了趟商場購物。

離開時,因為五塊錢停車費不合理,李尚龍的父親和保安起了衝突。

父親堅決不給,保安堅決不讓他離開。

眼看着父親就要暴怒,李尚龍趕緊掏出五塊錢遞過去,把父親拉走了。

看到父親很不高興,李尚龍解釋說:

這種事不值得生氣。今天才剛開始,為了五塊錢把一天的心情搞壞,值得嗎?

聽了這話,父親恍悟過來,點頭稱是。

約翰·米爾頓說,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情緒、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生活中多的是層出不窮的破事,凡事計較,只會擾亂自己的心情。

無關痛癢的事,不必爭吵;細枝末節的事,無需在意。

停止衝動,戒掉戾氣,別把情緒消耗在不值得的事上,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2

不要毀於小慾望

1907年,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跟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了個賭。

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一定會讓你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以為然地說:「不可能!我從沒想過要養只鳥。」

沒過幾天,詹姆斯就送給他一隻精緻的鳥籠。

每當有客人到卡爾森家,看到空鳥籠,幾乎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呢?」

卡爾森一開始還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後來他自己看久了,也覺得籠子里缺了點什麼,最終還是買了一隻鳥回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效應

當你有了一個籠子後,就會再買回來一隻鳥,而不會把籠子丟掉。

到了最後,人反而成為籠子的俘虜。

在現實中,我們也會有各種「鳥籠」,它可能是一件首飾、一套新衣服、一頓美食……

看似微不足道,可一旦你的慾望被它勾起,就只能任其擺布。

京劇演員王珮瑜,二十多歲時,就拿了各種大獎,還當上上海京劇團副團長。

隨着名利滾滾而來的,是她不斷增大的慾望。

一開始她只是買些喜歡的衣服,漸漸地,她開始購入大牌包包,經常出入高檔酒店。

可她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

家裡雖然擺滿了昂貴的物件,但她的內心反而越來越累。

後來恩師知道了,把她叫來說:「不要只為生計唱戲,沒有物慾,人就自由了。」

她如夢初醒,回去後就清理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此後她開始追求物質的簡單,一日三餐自己做飯,平時只買平價衣服。

擺脫了慾望的枷鎖後,她把生活重心轉移到了京劇上,內心越來越平和快樂。

莊子·山木》里說:「物物而不物於物。」

意思是說,人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應被外物所奴役。

當你想要的越多,慾望也會不斷膨脹,最終你會淪為物質的奴隸。

學會約束自己,捨棄那些無謂的慾念,降低多餘的需求,你才能擺脫慾望的控制。

把精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質簡單了,生活才能舒心富足。

3

不要輸給低認知

聖保羅大學社會學教授埃利奧,曾做過一個調研。

十幾年前,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個市場里,生活着一群小商販。

每天清晨,他們會向富商借1000雷亞爾(巴西貨幣)去進貨。

賣完能獲得1100雷亞爾,到了晚上,連本帶利要還給富商1050雷亞爾。

一天下來,凈收入是50雷亞爾。

除去日常開支,他們會把剩下的錢都存入銀行。

埃利奧就跟他們說,如果每天掏5雷亞爾用於進貨,由於複利效應,50天後他們就不用再借錢。

沒想到商販們聽後,紛紛搖頭。

原來,他們捨不得銀行里的利息,寧可每天借錢,也不願自掏腰包。

現實中,很多像小商販那樣的人,只看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

一味盯着細枝末節,認知就會陷入貧瘠當中,人生也就永遠在原地打轉。

杜甫有句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擺脫小事的干擾,從高處看問題,才能欣賞到更壯闊的風景。

看過作家康鵬飛的成長經歷。

康鵬飛家境貧寒,十幾歲時就輟了學,來到城裡在外打工。

當時廠里工資待遇在當地還算不錯。

工友們都非常知足,每天下班後,不是去逛街吃飯,就是看碟打遊戲。

只有康鵬飛,天天待在宿舍看書。

有工友就笑他說,看書有什麼用,不如多賺點錢,回頭蓋個房子娶個媳婦。

康鵬飛也不解釋,依然悶着頭讀書,後來又開始寫作。

幾年後,他的小說在《黃問文學》等刊物上發表,順利走上作家之路。

而他的工友們,還在一直打工。

作家劉潤說,認知突圍,是一個人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也是人生逆襲的最佳途徑。

帶着局限去看問題的人,如同自困井中的青蛙。

跳出一時一地的限制,登高望遠,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別再被雞毛蒜皮的事蒙蔽,學會擴大你的認知,為自己的人生不斷開疆拓土。

看過一個哲理小故事。

一日,師父問弟子:大雨和下毛毛雨,哪種容易打濕人們的衣服?

弟子回答說,當然是大雨。

師傅卻搖了搖頭,說:

「下大雨人們會警覺,或撐傘或躲避;下毛毛雨,人們都無所謂,最終淋濕整個衣服。」

生活中我們最應該警惕的,也不是被大事摧毀,而是被小事所擊垮。

學會凡事從點滴做起,修好情緒,降低慾望,提升認知。

在防微杜漸中,一點點地改變和完善自己,你就能實現由內而外的蛻變。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