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妖館
人們都想要有格局,有格局的人便能夠走得更遠。
可大多數人的格局僅僅停留在最普通的一個階段,他們看待問題並不會深入太多。
有人說,格局由三個維度來判定,分別是高度、長度、深度。
擁有高格局的人,看待問題一定是站在高處俯視的,他們能夠看到整個問題的局面。
擁有高格局的人,看待問題一定會看到時間線更往後的位置,明白以小博大的道理。
擁有高格局的人,看待問題一定會深入根源探尋真相,找到問題的真正矛盾點。
往往,這類高格局的人,都很難「合群」。
因為他們的處事與思維皆有不同,難以與普通人生活到一塊去。
人的本質是盲從,所以有自己思想的人,他人難以接受。
就如同羅永浩說的一句話:「有思想的人,在哪兒都不合群,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努力逼自己合群的人,都沒什麼思想。」
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了不同的圈子裡,而想要融入一個圈子其實並不算難。
因為很多人相處其實都迫於生活環境,就像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多也沒有很深厚的感情,當兩人離開崗位後,或許一點聊天的想法都沒有。
這就是如今的社會,也是最真實的相處情況。
生活里很多人會選擇改變自己迎合他人,為了尋求內心的一份安定;而高格局的人往往不會這麼做,他們認為有些人的存在無關緊要,相反他們更樂意一個人獃著。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就如有的人希望平淡一生,有的人希望創造成就。
高格局的人,他們自然也有這兩種想法,但他們所做出的決策是不同的。
他們若是希望平淡一生,必然不會去招惹人群里的是是非非。
要知道,當人與人的距離接近了,那麻煩事也就接踵而至了。
普通人認為與人多相處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認為出門在外應該靠朋友。
事實上呢,只要仔細想想就明白,當人形單影隻的時候才是最能發揮潛力的,因為他們不會被他人的思緒所干擾,所能做出的判斷也更加精確。
就比如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傷仲永》,方仲永本是神童,若是放在自然環境下獨自成長,在未來定然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可偏偏父親不讓他學習甚至還將他當做了賺錢的工具,導致方仲永的未來毀於一旦。
從這個故事裏可以知道,想成就一件事情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有他人思想的干預,那隻會導致自己設定的未來前功盡棄。
所以,高格局的人不會這麼做,他們寧可一個人努力,也不願受他人干預。
有人說只要上了大學就可以輕鬆了,這或許是老師最大的謊話。
事實上,大學是一個很好的分水嶺,因為這時候的很多老師不會管得很嚴,你想要有什麼成績都得靠自己來完成。
在大學,宿舍就是一個圈子,有的人會選擇看書學習,有的人會選擇娛樂享受,而有的人在起初是前者,而後又會變成後者,而且此類情況比比皆是。
在努力辛苦學習了幾十年的時間,突然間在你面前給予了你享受的機會,相信大多數人都無法抵禦得了誘惑。
為了合群,有的人自然會跟隨他們一起去娛樂享受,慢慢地也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原本優秀的一生戛然而止。
高格局的人,他們在面對誘惑時,往往能夠堅定內心,不會跟着別人的思緒走。
所以,身邊的人都無法與其有共同語言,自然也就成為了「不合群」的代表。
那些高格局不合群的人,其實並不孤單。
以前會很奇怪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喜歡一個人走,他們的性格並不差,交流起來也不費力,但他們身邊就是沒有人。
後來才明白,他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只是在享受一個人的狂歡。
他們的性格並不古怪,只是覺得一個人的時候辦事會更有效率。
往往,那些不合群的人,內心都是能夠承擔起寂寞的,他們的內心是豐盈的。
有人覺得他們很孤獨,但其實他們並不這麼看,相反他們會很喜歡這種感覺。
這不是孤獨的感覺,而是一個人自由的輕鬆感。
在社會上生存,人們的自由感缺失很嚴重,雖然每天都在忙碌,但自己的時間卻少之又少。
而高格局的人會從這些無用社交里尋找到自己的世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自己所規劃好的目的。
天才與普通的人的不同點,就是與眾不同。
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經常被人誇讚,可他始終都是一個人。
他的能力是連老師都敬佩的存在,自然不可能有人不喜歡他。
可他還是選擇了一個人,最大的原因是,他即使不去噓寒問暖別人也不會低看他一眼,甚至別人也不願去打擾他一個人的世界。
人與人相處,最為看重的便是人的價值,當一個人有價值的時候,別人都會圍繞在你身邊,不需要你去主動迎合別人。
高格局的人總是明白這一點的,自然他們不會將合群問題看得太重。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才能成就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