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很多煩惱,其實都是與他人的相處不愉快而造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着不一樣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如果我們過分地執着於自我,必然會與他人格格不入,導致產生很多矛盾。如果你遇到了自己看不慣的人,遇到了很多看不慣的事,請一定要牢記下面的三句話。
首先,不爭方為上策。遇到了不平事,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據理力爭,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擺出一大堆道理和案例來為自己證明。似乎無論如何都要從嘴上勝過對方,才算是解氣。其實,這並不是高明的做法。
《道德經》中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真正想要贏過對方,勝過對方的方式,就是不與他爭論。可謂不爭而勝,不戰而贏。這才是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
尤其是在自己年輕氣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孔子云:「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喜好爭鬥的人,其人生髮展會很有限,也會時不時遭遇意外的禍端。
其次,不理才是智慧。當你遇到了蠻橫不講理,我執過盛,且特別愚痴的人,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不予理睬。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因為對方與你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這樣的爭執與糾結,簡直毫無意義,就算你爭贏了,人家也會認為你輸了。
就像之前一個人問孔子的學生子貢,一年有幾季,子貢當然回答有四季,但是那人卻堅持說只有三季,兩人吵吵嚷嚷要去見老師評理,孔子聽罷,連忙說:一年只有三季,是我的學生錯了。那人得意洋洋地離去。
過後孔子對學生說:你因為這樣的問題而與人爭論,仔細想想這到底是誰的問題?當對方與你完全不同頻的時候,最好是不予理睬,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做法。
最後,不怒便是修養。當對方指出了自己的缺點,我們就應該虛心地接受,而不應惱羞成怒;當對方不明所以,陷入愚痴時,我們可以善意委婉地提醒,卻不可盲目相爭;當對方心裏已經知錯,卻在面子上下不來台,而拒不認錯時,我們也應該主動給人一個台階下,留有三分餘地,不可凡事做盡,得理不饒人。
總之,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都有最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一旦遇到不平事,就雷急火急地發怒,並一發不可收拾,這都是很不明智的。遇事不怒,乃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