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意林:彎下背卻挺直了脊樑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頂天立地的人,都願意做有骨氣的人,卻不懂得「木秀於林,風火報之」的道理。做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當然,這並不是一定要卑躬屈膝,而是要懂得適當彎一下脊背,避過風頭再向前。

有個女孩子剛大學畢業,工作不太順利。一些職場的規則,跟她想像中的一點都不一樣,這讓她有些鬱悶。這次放假回家,她向父親訴說了苦惱。

父親聽後說∶「人可以不弓,但背得彎下來。只有低下頭,你才有機會儲備能力,才有機會把頭抬起來。」她聽後仍然不是很理解。

第二天早上,父親叫她起來,帶她去了野外。昨夜的一場大風讓這裡一片狼藉,更多了一分蕭索。父親聽她嘆了口氣,便知道她只看到了大風的殘酷,而沒有發現什麼,就對她說∶"你看,昨天的大風,讓一些樹倒了,而那些蘆葦卻好好的。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大風來臨的時候,蘆葦儘力地彎下來,甚至與地面平行,這樣它們才能在今天的陽光下生存。」

她聽後若有所思,點了點頭說∶「我明白了。」

故事裏的女孩子明白了什麼呢?她懂得了做人的一個道理。當你處在弱勢的時候,要懂得把背彎下來,給自己留個生存發展的空間,而不是爭做強人、爭做能人。有人曾經說過∶「你要成英才,得先當奴才;要想有人格,得先丟人格;要得其內方,必行其外圓」,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卻不無道理。一味地逞強勢必不能有好結果。而如果我們做人強在心,彎在表,效果一定會更好。

說到強在心,彎在表,那麼越王勾踐就是其中做得最成功的人之一。

春秋時,越國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到吳國當人質,給吳王夫差當奴役。從一國之君到為人僕役,這是多麼大的落差!但勾踐並沒有用自殺或其他方法爭取一個國君的尊嚴,而是彎下了背,真的當起了僕人。難道勾踐沒有一點為人君的尊嚴,甘願在這兒苟且偷生嗎當然不是,他只是用彎下來作為麻痹對方的手段,相機而起而已。

到了吳國後,勾踐被安排住在山洞裏,每當夫差外出時,他都親自為之牽馬。即便有人羞辱他,他也絕不還口。一次夫差病了,勾踐偷偷讓人在背地裡打聽了一下,知道夫差此病不久就可痊癒。於是,勾踐就去探望夫差,並細細品嘗了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夫差說∶「大王您的病就快好了。」夫差問他∶「你怎麼知道的呢?」勾踐說∶「我曾經跟隨名醫學習醫道,只要嘗嘗病人的糞便,就知道病情了,剛才我嘗大王的糞便有酸味而略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的。」果然,沒幾天夫差真的好了,他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很受感動,沒過多久便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依舊過着艱苦的生活。他睡覺時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個苦膽,每天嘗一嘗,這就是成語「卧薪嘗膽」的來源。他這樣做一是為了籠絡臣民,二是為了養精蓄銳,報仇雪恥。

吳王夫差以為勾踐再沒了銳氣,便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勾踐正好藉機恢復國力,厲兵秣馬。兩國後來在五湖決戰的時候,吳軍大敗,夫差也被活捉,大仇得報。

勾踐所受之辱,可以說是做人所能承受的極限,但他彎下背,承擔了下來,結果不僅報了仇,還成為一代霸主,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路。縱觀歷史,該有多少像勾踐一樣的人物,為了更大的目標,在必要的時候把背彎了下來,最終挺直了脊樑。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劉墉曾自嘲∶「為官幾十年,背就從來沒有直過,越發地駝了。否則,不要說一事無成,就連腦袋恐怕也早已搬家了。」其實,劉墉的自嘲就是一種內強外屈的做人之道。

"人雖可以不弓,但背得彎下來」,這不僅是做人的一種策略,也是處世的一種戰術。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與分寸,便會在複雜的人性叢林中,找到一條捷徑,這條捷徑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當然,這也是做人不吃虧的權宜之計。

#廣州頭條##清遠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