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網,一個巨型的網絡。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網中都處於一種相互連接,相互碰撞的狀態。就算兩個人之間不相識,但是朋友的朋友也一定是相識的,只是這種相識帶有一定的距離感。
就好像朋友圈裡的人,有的人對我們來說,可能從加了好友後,就再也沒聯繫過;而有的人僅僅停留在朋友圈互贊的狀態。
其實不是這樣的關係不重要,它很重要,有時候還能給到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讓這樣的關係僅僅停留在「不聊天、不聯繫」的狀態。要勇敢地去打破這個圈層。
在英國作家理乍得·科克和格雷格·洛克伍德共同著作的這本《破圈》里就告訴我們,要破除這種怪圈,重視人與人之間鏈接的力量。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網絡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兩種與他人或其他群體截然不同的連接,以及我們所參與的群體(「樞紐」)。而且這三種網絡要素不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而是從人類的祖先存在開始,它就已經有了,只是它一直以某些形式存在着。
網絡要素的第一個要素是「強連接」。這是我們與周圍人牢固關係的存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親友,家人和同事。對我們來說,他們的存在,就是最重要的。
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他沒有了家人、朋友,那得是多孤獨的一件事,同時,也是一件很值得同情的事。
任何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是孤立存下的,或多或少他都會有一些社會關係。
雖然電視劇中經常會演到某個主角就是自己孤身一人,但那終究是影視劇,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強連接的關係。
網絡要素的第二個要素是「弱連接」。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跟我們關係沒那麼親近,但是群體又龐大,而且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的人。只是這種重要性我們很難察覺而已。
但其實,想要維護好這種「弱連接」,並不會花費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打個比方,繼續拿朋友圈這個事來說,哪怕是一個你很久沒聯繫的朋友了,某天他突然發了條朋友圈,你隨手就點了個人贊。
或許等下次你有什麼事需要找他幫忙的時候,不至於很突兀的就發個消息過去。不然別人肯定會覺得很奇怪,說不一定還會想:「我跟你很熟嗎?還叫我幫忙。」
但如果你平時稍微花點時間維護一下,可能你的事就不再成問題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一定要刻意去逢迎對方。只是說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主動去鏈接對方。但絕不純粹是為了日後想找人家幫忙而去聯繫。
第三個網絡要素是「樞紐」。
我們可以把這個「樞紐」當成強連接和弱連接的會合點。
假如你就是一個「樞紐」,你的家人和你朋友圈裡的朋友也可以通過你而相互認識。
你可以選擇多跟強連接的家人多相處,也可以選擇和弱連接的朋友多聊天。
雖然最終決定權在於我們,但當我們去做某件事時,能否成功,有時候也不見得就全靠我們自己。可能它還有來自強連接的幫助,同樣也有弱連接的強大力量。
總之,在這個網絡世界中,強連接對每個人來說都特別重要,但也一定要記得,千萬別忽視了弱連接的力量。
那些對我們來說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的人,或許也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幸福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