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管理時間,更要管理精力

很多成年人,生活中最多的感覺就是「疲勞」:

每天下班,腦子都昏昏沉沉的,明明沒做什麼事,但總覺得用盡了全身力氣;

經常覺得腦子像生了銹一樣,轉不動,遇到很多問題都不願意去想;

周末做了一堆計劃,卻什麼都不想干,常常睡一覺、刷手機,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

很多人覺得是不會「管理時間」導致了拖延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有人說:「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的固定時長,決定產出的,不是某個時間做了什麼,而是做成了什麼」。

想要成功,比起管理時間,更要管理精力。

行程安排過於緊湊,縱使再會時間管理,也無法集中精力將該做的事情做好。

生活中,很多人每天疲於應付工作上的事情,熬成了「熊貓眼」,卻依舊效率很低;努力想平衡工作和家庭,卻發現異常艱難,陷入焦慮內耗,身體透支。

其實,不堪重負的我們,並不是時間不夠,而是精力得不到有效管理。

一個人的精力本來就有限的,一旦超支,就會出現問題。

曾經看到一個提問:「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有什麼共同點?」

一個高贊回答是:「他們都很會管理自己的精力。」

成年人的世界,工作、生活、育兒……有時變成一團亂麻,時常累到只想躺着什麼都不做。

精力好比手機電池,一直用到關機,充到20%的電量又匆忙繼續使用,常年如此,就會永遠保持在半電量的恐慌狀態。

人體其實有自己的節奏,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像鐘擺一樣,有自己的高低谷。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你無法專註精力時,時間管理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比起管理時間,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去適應精力的運行機制。只有學會精力管理,才能整理好日常,輕裝上陣。

想要管理好精力,首先要保持好的體能,管住嘴,邁開腿,好好睡。

主動去獲得正面的情感能量,避免產生消極情緒。

焦慮、挫敗和憤怒的情緒會干擾我們的注意力,保持專註與樂觀,間歇性地變換思維頻道。

定期放空自己,不斷開發大腦,定期運動,都可以提高創造力,恢復思維精力。

我們生活的最終衡量標準,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待了多長時間,而是我們在屬於自己的時間上投入了多大的精力。

不要用日程表支配你的24小時,真正關注自己的狀態起伏,去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去陪伴家人,去交朋友,在人與人的關係里,磨合、成長,獲一絲煙火氣,得一份人情,找尋一種精神上的支撐與陪伴。

願你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作者:駱小溪

來源: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新華社

畫家:黃居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