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遊子的大山

故鄉的大山

當年,為了離開貧困,十三歲離開了古浪,離開了大山,到外地求學,繼而工作,在異鄉外地已度過了幾十年。

有人曾說,當你經常地不知不覺回憶往事的時候,那是老了的表現。可不是嗎,我已進入了老年。

每當閑暇,我總把心放逐於故鄉,放逐與少年兒童時代。

我的故鄉在河西走廊,在烏鞘嶺大山的褶皺里,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也是當時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大隊部」的所在地。

小時候,我還是一個毫無見識的「井底蛙」。我時常好奇地眺望四周的莽蒼群山,產生無限的奇異遐想,想知道山外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每當清晨,東方的天空發亮,我常常跑上「庄頭台」上,眺望山下那條細細彎彎的黃羊河,不緊不慢地蜿蜒流向西北的天邊。

傍晚,夕陽的餘暉染紅了西邊的山樑,山頂的突起和一棵大榆樹的樹冠,在逆光里,組成撐着雨傘蹲在山頭的一隻老馬猴。人們把這山頭稱作「猴兒打傘」。

西山樑下,有一個村莊,叫下黃土庄。下黃庄與我們村離得不太遠,我多次去過那裡。我們村的人都說下黃庄的人有「狠勁」,是能用「土坯釘磙臍」主兒們。幹活、處事,從來不認慫。這村有十來戶姓崔的人家,人們背後都稱他們的綽號——「崔猴猴」家。崔家人很忌諱,只要誰當著他們面說一個「猴」,絕對和你不依不饒,連「猴兒打傘」的山名都不能說。更深的原因,我始終不得而知,人們也好像「深諱莫及」,沒有往清楚說過。

我們村南的「照山」叫「顯化山」,這裡一年四季,松柏常青,山花爛漫。《古浪縣誌》寫,它從明代開始,就是縣裡的風景名勝。主峰上有一座廟,廟裡的道長很有學問。據說,有一年,山下一家農戶丟了牛,主人就到廟裡請道長「打實」(占卜)。主人進廟時,頭上斜戴一頂草帽,雙臂攔腰橫架一根鞭桿。道長見面就說:「施主,不用細說,我知道你為尋牛而來。牛過了中午時刻,就會自然回歸」。主人說:「我未開言,道長為何『未卜先知』?」「你今天的裝束動作活就活像一個『午』字,過了正午,『牛』就出頭了。回家去吧!」主人回去,果然牛已自己回家,卧在院里反芻呢。後來,廟毀了,僧走了,這個奇妙的傳說,卻仍然在家鄉流傳不息。

顯化山西坡,有個村莊叫郭家嶺,但村裡竟沒有一戶不姓郭的人家。這二三十戶人,祖祖輩輩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土地廣袤肥沃,吃水也比較方便。這村的人來大隊部辦事,也到供銷代售部買生活用品。小孩子們,來這裡的小學讀書,至少要走半個鐘頭的山路。村裡有一個姓王的「地主份子」,讀過不少書,日子過得極為小心謹慎。他是個很有能耐的獸醫,全大隊的騾馬牛羊,一旦有了疾病,就靠他醫治,從來沒出過什麼差錯。有人生了病,偶爾,他會偷偷開個中藥方,病人服下,也有很不錯的療效。因此,全大隊的人們,都暗暗佩服他,所有牲畜都離不了他。

出了村莊「北豁峴」,層層梯田和山路映入眼帘。雨水好的年份,田地里的莊稼,春夏時節,一道道綠波滾動,入秋,一塊塊金黃鮮亮,像山水畫一般。遇到乾旱年份,地里的莊稼可就成了瘌痢頭——有一片,無一片,長得稀稀拉拉,高矮不齊,庄稼人愁容滿面。

登上北大嶺,朝西北遠眺,蘭新鐵路、312國道,逶迤於古浪峽中。「鐵櫃山」頂的老君廟,像一個小火柴盒。據說,當年老子騎牛西行,從山下經過,為了紀念這位古代思想家,人們就在山頂一個岩洞口修了廟。岩洞就叫老君洞,廟叫「老君廟」。

小時候,聽奶奶講故事:「鐵櫃山」是個萬寶山,山裏面藏着十二盤小磨,它們晝夜不停地磨着金豆子、推着銀葉子。但只有在「抓山鳥」抓起鐵櫃山峰,「支山石」撐起山腳時,人才能從中撿到寶貝……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的三叔趙燕翼,依這個傳說,創作了情節優美,語韻鏗鏘的童話《金瓜銀豆》。自此,金瓜、銀豆和鐵櫃山,傳遍了全中國。後來,這篇童話被翻譯成了英、法、日、俄、越南等國文字,鐵櫃山連外國人也知道了。鐵櫃山裡有金銀財寶,也許只是個傳說。但它的山體,大多由石灰岩構成,人們在這裡燒石灰、辦水泥廠,為古浪人民創造力不少財富,這確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村莊東面的大山,緊連着「菜籽山」、「菜籽溝」、「菜籽口」——是古浪盛產油菜籽的地方。夏日裏,油菜花開得漫山遍野,一片金黃,引得蜂兒、蝶兒直往花心裏撲。也引來不少放蜂人。豐富的蜜源,養蜂人會在幾天時間裏,搖取出大桶大桶的優質蜂蜜來。秋後,這裡的人們,在油房裡榨出黃亮亮的菜籽油,自家享用。還有大部分,進入了流通市場。

我的故鄉在山間,山連着山,蒼蒼茫茫,延綿無邊。那裡有茂密的森林,有清脆的鳥鳴,還有狡猾的狐狸、奔跑的香獐。地里產出的小麥、豌豆、青稞洋芋、山泉水和山間香甜的「地漂兒」(野草莓)、甜中帶酸的「酸酒瓶」.......養長大我。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我變老了,青春一去不復返。但故鄉的山水,一溝一坎、一草一木、一片白雲、一縷炊煙,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間。它永遠是我這個遊子慰藉鄉愁的天堂,安放心靈的樂園。


審閱:韓田梅

簡評:講傳說,敘往事,故鄉的人文景觀歷歷在現,遊子的鄉愁滲透於字裡行間,故鄉永遠是遊子心靈的歸宿。文筆流暢,讀來賞心悅目。

終審:嚴景新


作者:趙智遠,甘肅古浪人,從事過新聞、教育、宣傳、文史諸工作。中國鄉村作家,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記者協會會員。從永登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職上退休。

編輯:卜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