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才華」這種東西,只有勤奮


最近我看到一種說法,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才華這種東西。



如果非要說有,那它只是勤奮的一個代名詞。

這一說法聽上去挺雞湯的。



大多數人認為才華是指慧根,母體里自帶的一種先天的基因優勢。



而勤奮是指努力,是後天的主觀能動性,是自我驅動的行動力。



這兩種東西,一個先天一個後天,一個是內在存在,另一個是通過外在的行動,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我們不妨從終局上看,勤奮的人不一定有某種才華,但一個有才華的人他肯定無疑就是一個勤奮的人。



01

美國游泳好手麥克.菲爾普斯,除了手腳特長的天賦異稟,他每天練習八小時,全年無休,這樣持續五六年,方能諦造一人獨得八面金牌的奧運奇蹟。



音樂神童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到他21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奏曲時,可想而知他已經練習了多少小時。



難怪他曾在回憶錄上抱怨:我每天練琴12個小時,人們卻用一句「天才」掩蓋了我所有的努力。



郎朗是中國無數琴童眼裡的神童,按照他自己對天分的理解: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於天才,我將其理解為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兒天分,就可以擴展成很大。



曾經激勵了無數普通人的勵志書《異類》也告訴我們:「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古訓「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說的就是這個理。



沒有上萬小時基礎上的刻意練習,再好的先天條件也會被荒廢而泯然於眾。



02

有沒有想過,那些我們所羨慕的成功人士身上的特質,我們歸結為「天分」的東西,其實不過是我們自己身上也有,但卻被有意誇大為對方的「先天優勢」呢?



原因是我們不願面對自己不勤奮的苛責,迴避自己不夠努力而帶來的愧疚折磨,因而輕易地將別人的成功歸因「天分」。



這樣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得過且過,因為我們沒有那樣的好條件。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大多數人,總是習慣誇大困難,不願意去嘗試和努力罷了。



來自吉格勒定理: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後天的鍛煉。



按照亞當·斯密和休謨那一批人的說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遠小於動物跟動物之間的差異,努力,是人生的一部分。



弟弟是重點高中的班主任,根據他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的智商還是有差距的。



他說:這並不意味着智商高不努力,也能高枕無憂考上名校。也不意味着智商稍遜色一些的人努力也沒有用。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同學絕對天賦異稟,但不夜以繼日地刷題苦讀,也很難一騎絕塵如願以償。



剩下來絕大多數的人,智商都差不多,大家拚的就只剩下努力了。



不是有句話說:以大家努力的程度,絕對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



普通人之所以要努力是為了達到你這個階層的上限,而不是渾渾噩噩流於平庸。



喜歡亞里士多德關於成功的定義,人生就是追求卓越,若能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這就叫成功。



努力激發自己的潛能,去探索自己人生可能達到了上限就是成功的人生。



03

反過來說,一個人很勤奮,就不會沒有才華。



你不厭其煩願意一直去做的事,那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事情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因為你一定是被結果不斷激勵,你對這個事情一定是有熱情的。



勤奮使人產生興趣,熱愛使人變得卓越。

所以有一句話「喜愛是精通的結果。」



正因為我對某個領域有一點精通,所以幹事就順手,於是就特別愛鑽研,於是才更加精通。

所以你看,人的內外表現其實是一回事。



勤奮是輸入,能力是輸出。輸出再促進輸入,循環往複,形成閉環。



你獲得的「才能」就變成如此長期努力所獲得的報酬。



我們總認為,是生活欠我們一個滿意,其實,真相是——我們欠生活一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