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童年老家

配圖需要 ,圖片來自於網絡

村子的西邊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蜿蜒公路,那時候叫205國道。小時候的印象里路很寬,馬路上時不時地跑過一些四輪轎車、拖拉機、還有公交車。坐公交車要站在路邊等很久,印象里初中之前好像只坐過一次。那時候還小,奶奶帶着我去大姑家,我們從村子裏步行到公路邊等了很久的公交車,然後坐了一會車,下車後我們又走了好遠才到大姑家。我已經忘記了在大姑家幹什麼了,只記得從大姑家回來 我趴在床邊吐了好久,人生第一次知道暈車是怎麼一回事。

村子連接公路的大路口有三個,南邊一個,中間一個,北邊一個,我們家在村子的最北邊。從一條小路穿過成片的菜地和一片茂密的栗子林就是隔壁的陳家村,媽媽那時候經常讓我和弟弟一起拎着一方便袋麥子去隔壁村換煎餅或者烤牌


配圖需要,圖片來自於網絡

村莊的東邊是高高的堤壩,堤壩下有桃樹林和蘋果林,再往下就是一條涓涓南下的小河。小時候經常在夏末秋初的時候去河邊摘桃子和蘋果吃,也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到河邊玩。開始的時候河水並不深,水也很清,我們經常擼起褲管在淺水裡抓魚蝦,摸河蛤,渴了就在河邊的沙灘上挖個泉眼直接捧來喝。後來河的上游來了一個造紙廠,從此水就變成了黃褐色,有些喜歡下水洗澡的男孩子身上開始紅癢起疙瘩,大人們就不再讓孩子下水了。再後來附近村莊出現了在河裡挖沙賣沙的船隻,河被越挖越深,每年都會有幾個孩子消失在暗黑的河水裡,這引起了附近村子家長的重視,孩子們也開始遠離了這條河。


配圖需要,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們南鄰的村子是個相對富裕的村子,當時他們村裡的人除了種植農作物外還做一些手工品,村裡有在外做生意賺錢的年青人還給自家村子捐錢修路,周圍的幾個村子就屬這個村子經濟條件好些。每個星期會在這個村的中心街開集,因為離得近,我們孩子也經常去逛,雖然很少買東西,但只是逛逛也讓人覺得開心。


我們村子被三條主路分為了前街后街兩個部分,我住的地方屬於后街。小時候我和弟弟做伴還好一些,有一些獨生子女的孩子家裡沒人玩幾乎天天跑大街上找人玩,走幾個巷子就能找到幾個熟識的小夥伴。通常后街的小孩都在中心街以北玩,前街的小孩在中心街以南玩,偶爾也會串台,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地盤玩,一是孩子們相對熟悉,另一個比較方便媽媽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飯。


配圖需要,圖片來自於網絡

長大後弟弟和我在外學習工作都很少回家,直到有一天爸媽通知我們搬家了,我們才知道老家拆遷了。爸媽臨時在外面租住了兩年才搬進分下來的新房子。老家那片地改建了動植物園,現在每次去遊玩的時候都感慨萬千,忍不住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可這片曾經承載着童年記憶的地方卻再也不見了曾經的模樣。

生活就是這樣,總有許多的迫不得已推着你不停地往前走,還不忘告訴你:「往前走,別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