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最經典的10句話,治癒無數人

周國平: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以前喜歡看外國哲學家的書,後來無意間讀到周國平的書,分分鐘停不下來。

看完讓人瞬間安靜下來。這個浮躁的時代,能閑下來靜下來,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閑下來才有時間進行深度思考,一個人的獨處能力,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以下是周國平最經典的10句話,看完頓悟人生。


1.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讀的書。

「商業奇才」埃隆·馬斯克是很多人的偶像,大家都很好奇,他是如何在汽車、航天等諸多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

在一次採訪中,馬斯克解開了大家的疑惑:

我的成功沒有什麼訣竅,就是大量閱讀。

每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都會看很多相關領域的書籍,然後努力去實踐,並和很多厲害的人討論,就能掌握很多領域的知識。

周國平說:你正當好的年紀,遇到一本正當好的書,人生可能就會因此發生正當好的巨變。

我自己就是因為看了《平凡的世界》被打動開始不停看書的。

有的書看完讓人自律,比如《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

有的書看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認知覺醒》這本書。

有的書教會你學習方法,比如《好好學習》和《刻意練習》。

讀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

很多人的圈子有限,每個人的思想都極其相似。

如果長期處於這種固化的圈子裏面,思維很難有大的改變。

讀書就是和偉大的人生活在一個朋友圈,見證最偉大的思想,久而久之你就會變成不一樣的人。


2.一個人對生活排遣的方式,最能看清他的性情。

周國平說:閑了未必無聊,閑着沒事幹才無聊。

當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是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呢?

很多人一閑下來就沒事幹,不是追劇,就是打遊戲,天天坐到頭昏腦脹才睡覺,惶惶不可終日。

你怎麼度過獨處,就怎麼度過一生。

當自己有所懈怠的時候,不妨想想余華在《活着》中說過的這句話:

「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3.為什麼活着?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若問為什麼吃喝勞作,我們很明白,是為了活、活着又是為了什麼呢?這個問題追究下去,沒有誰不糊塗的。

胡適先生說過: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把生活的質素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興、快樂,明天又要比今天高興、快樂,就此而已,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活下去的真諦。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刻着一個墓志銘,發人深省:

「當我年輕的時候,夢想改變世界,可進入暮年後,卻連我的家庭也沒能改變。

最後,我躺在病床上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以改變自己為目標,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說不定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很多人終其一生追求的,但最後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所以《武林外傳》那句寫得好:幻景再美終是夢,珍惜始為真。


4.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裏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絕不是友誼,而是利益或無聊。因為真正的友誼從來都不喧囂。

梭羅說:你大可不必把你的聲譽建立在你請人吃飯上

很多人熱衷參加各種聚會,請人吃飯,殊不知,這種類似討好的行為,並不能讓兩個人走得更近。

讓兩個人成為朋友的,永遠是他欣賞你身上的閃光點,主動向你靠近。


5.一個人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時常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算更有文化,更見識廣博

周國平講了一個判斷標準:「一個人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換句話說,就是與人相處時,懂得尊重差異,欣賞別人。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來一批人,讓他們在紙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人的名字和最討厭人的名字。

最後統計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那些你喜歡的人,往往也是喜歡你的人;你討厭的人,也是討厭你的人。

很喜歡作家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里的一句話:「成熟意味着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尊重差異,學會欣賞別人,是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6.成功的人會在閑人面前認慫。並不是成功的人懦弱無能,而是因為他們的時間更加值錢。

成功人士,大都不會在小事上發脾氣。因為他們的時間都很值錢,和小事糾纏,就意味着會失去更多賺錢的機會。

前幾天看的關於《天道》裏面的丁元英被小販騙錢,吃飯給了錢說沒給,讓他再給第二次,他也默默給了。

在他眼裡,這種人壓根不值得花時間爭辯。

不與傻瓜論短長就是這個道理,格局眼界打開了,自然不會把這些小事放在心上。


7.檢驗一個人有沒有「自我」的方法,就看他能不能獨處。

馮驥才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有多善於交際,而是學會和孤獨相處。

人只有靜下心來獨處,才有機會深度思考。

一個人內在所擁有的越豐富,對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高智商的人反而不合群。

那些無聊的聚會,就像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面空無一物。」

用獨處的時光提升自己,比仰望別人強多了。

正如屠呦呦所說: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自然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8.痛苦,只因為你在乎,越是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別人就傷不了你一根毫毛。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過:「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能給你煩惱。」

人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戴爾·卡耐基在《找回快樂的自己》書里寫道: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概有90%的事還不錯,只有10%不太好。

如果我們要快樂,就要多想想90%的好,而不去理會10%的不好。


9.有些痛苦是無法分擔的。別人的關愛至多只能轉移你對痛苦的注意力,卻不能改變痛苦的實質。

摩登家庭》上有句台詞很好:

「有時候,你會經歷被眾人圍繞着,卻仍然覺得十分孤獨的時刻,你只想回到家人身邊汲取安慰。

但有時即使是家人也無法給你這種安慰,因為其實他們也會遭遇和你一樣的孤獨。」

當你遭受巨大痛苦時,你要懂得自己忍受,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壞別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10.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梁曉聲的《人世間》里有一句話,很打動人:

「走得越遠,見識越多,認識的人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

人這一輩子,你真的在意的,同時又在意你的人,就那麼幾個。

這幾個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三兩知己,愛人在側,父母康健,聽起來平平無奇,但已經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人生真正寶貴、必要的東西,其實寥寥無幾。

應該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END-

註: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夜讀公眾號|十點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