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
歲月的沉澱也是如此,從最初的青澀,到中年的成熟,再到老年的睿智。人生這杯茶,在不同的時期,會展現出不同的溫度。
過了50歲之後,我們已經歷過太多次的沉浮,很多事情,如過眼雲煙,該放就放,該忘就忘。
就如同茶盡飲過後,被沖刷過的茶水,回歸到了白水的底質,空餘杯中漂浮的那幾縷茶葉,也是一種意境。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學會給給心靈鬆綁,才能不負餘生。
五十歲,正是播種的季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想讓晚年過怎樣的日子,現在就去作出怎樣的選擇。
過了50歲的人,本應掌握一些為人處事的技巧,如果還是不通人情,仍然熱衷於聊以下三個話題,大多是前半生活得很失敗。
誇耀自己曾經的「戰績」
人生活到了一定的年歲,其實大多數人,都有一兩件能夠說得出口的成績。退一步來講,即使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也會有人生的種種經驗。
有的人把成績和經驗都留給自己,有的人能力極其有限,卻希望周圍的人都可以為自己鼓掌。於是,後者常常夸夸其談。
職位高一些的人,就講自己的創業故事;得過某些獎項的人,就去誇誇自己的獎盃獎狀;即使沒有任何成績的人,也可以說自己參加了某件事,為家庭作出了哪些貢獻,教養出了多麼優秀的兒女。
這類人在平日的生活中,最喜歡的是以「過來人」自居,最常說的是「想當年」。
但這也無疑,從側面反映出來了一些問題:
第一,這個人現在、此刻,過得並不風光,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東西。
第二,他所作出的這些所謂的成績和貢獻,需要他喋喋不休的去贅述,那麼想必這些成績也沒有什麼傲人之處。
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韓寒說過:「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麼。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舊時,總能看見一些鄰居大媽,湊在一起,張家長李家短。或是擺出一副很有經驗的姿態,去指點別人的生活。
其實,這類人通常對她口中的當事人,都只是一知半解,道聽途說。而這類人的個人生活也是沒有實質內容,沒有屬於自己的方向,是極其無聊的。
喜歡看八卦,是人的通性。明星被爆八卦,是他在這個職業上,必須承擔的風險。但議論身邊普通人的八卦,就是邊界意識薄弱的表現。
活過這一把年紀後,我們應當懂得,只有自己的生活是屬於自己的,是最真實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
肆意的評價、指教別人,或在別人沒有明確的求助意願的時候,仍然自顧自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或建議,這便是沒有邊界感的體現,很容易讓人厭煩。
換句話來講,一個人越缺什麼就會特別渴望獲得什麼。沒有被需求,內心缺乏自信,便會通過「指點他人」的好為人師的行為,來獲得自信和認同感。
沉浸於負能量中的抱怨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感受,有種人,你和他相處久了,會不自覺的渾身不自在,情緒波動很大,甚至變得消沉悲觀。
如果有,請你注意,你的身邊出現了具有滿滿負能量的人。而他的這種負能量,會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的改變着你、影響着你。
負能量的人,往往喜歡抱怨。而這,是一種病,而且,這是一種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病。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說的那樣:「指責型人格的人,會讓你壓抑得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最終活成一個低價值感的人。」
毫無疑問,喜歡抱怨的人,他的人生是不順利的,是失敗的,如此,他才有抱怨的「內容與資本」。
人過中年,多做高能量的事,別做負能量的人。如果過了50歲,一個人仍然熱衷於抱怨,而不是學會接受或是改變,那麼他不光經歷了失敗的前半生,也即將迎來失敗的後半生。
人生就是一則劇本。內容不同,源於被不同的人所書寫。
有的人,寫悲劇,有的人,寫喜劇,有的人,寫肥皂劇,還有的,乾脆人活在別人的劇本里。
行至中年,人生過半。曾經的劇本已然無法改寫,後面的劇本要寫成怎樣,你期待餘生變成什麼「劇」,筆,握在自己的手裡。
「言」由心生,一個人的內心有着怎樣的思考,沉積着多少內容,從一個人的表達方式和言談話語中,可見分曉。
倘若一個過了50歲的人,還整天活得沒有方向,熱衷於聊以上三個話題,大多前半生很失敗,後半生也沒什麼前途了。
希望你我,都別活成這個樣子。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