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跟很多人的關係,其實都是暫時的。比如同學、同事、老師、朋友,幾乎都存在「階段性」。
一旦離開了既定的環境,即使當初關係再近,也可能逐漸疏遠;甚至不知不覺就已經見過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面」。師生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也是其餘人無法替代的。
同學聚會上,恩師埋怨學生不探望
隨着聯絡方式的改變,以前那些已經「失聯」的老同學,現在很輕鬆就能通過幾個人的「轉接」找到。很直白地講,談對象可能是短暫的,而老同學卻能維持幾十年。
所以很多人也喜歡偶爾聚聚。如果班主任比較好,大家也很期望可以再次向老師表達感恩,或者為當年不懂老師的教導而致歉。
總之,同學聚會就好比是一種儀式,完成過去的遺憾、懷念曾經的美好。那些跟班主任走得近、受到老師特別關照的,自然更應該積極。
但這次筆者要講的這位男生有些特殊。班主任在同學會上還特意尋找他的身影,卻得知原來畢業後,他幾乎在大夥的視線里都「消失了」。
當年他曾是個愛打架的差生,父母離異,也不怎麼管他。但班主任發現其實他挺聰明,不認真學習的話很浪費。於是老師進行好幾次家訪,找家長溝通。
並且特別關注他的動向和學習成績。後來只用一年功夫,男生便擠進了班級前五名,後來去外地讀大學。可是大家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走得「悄無聲息」。
大一時的假期,還能看到他回老家。似乎後期就杳無音信。班主任也忍不住埋怨:不是我圖什麼回報,但是當初老師花那麼多心思,好歹對你也是有感情的,怎麼從不探望我呢?
「不是我沒人情味」,學霸表示委屈:假如我混得好些
男生的家跟班主任都在一個區,走路的話也不超過半小時,想見面其實不難。所以很顯然,他似乎並不想露面。
後來另一位跟他從前比較好的同學說出實話。那位男生表示:不是我沒人情味,我也很想念老師,因為離開這後再沒有對我那麼好的人。
「假如我混得好些」,說到這男生甚至忍不住淚目。原來,他不願探望老師,是因為覺得自己考上的大學不夠理想。而畢業後更糟,根本沒有找到什麼像樣的工作。
正是由於上學時,班主任花費那麼多精力在自己身上,讓他覺得應該「闖出點名堂」才對得起老師的培養。不用大富大貴,但至少不是現在的樣子。
而他因為專業不好、職場能力一般等多種原因,做的工作跟那些差生也沒多少區別。他感覺愧對老師的期望。假如混得好些,就有勇氣回去探望老師了。
學霸的自我救贖,就是學會走出別人的期待
從差生到名列前茅,在缺乏家庭培養的模式下,遇到這樣負責的班主任,真乃幸運。但他的顧慮或許是很多「不得志學霸」的共同難處。不出類拔萃,就不好意思見面。
好學生總是試圖通過滿足家長、滿足老師、滿足領導的期望,來證明自己「很好」。結果呢,往往既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又委屈了自己。
看不看老師其實對雙方而言都無所謂,老師桃李滿天下,並不會因為誰畢業後忘記她而失去意義。但對於這位學霸本人,他最清楚經歷過什麼思想上的矛盾和煎熬。
這類人最需要的自我救贖,就是學會走出別人的期待,不要過度在意外界的眼光。無論外界是善意還是惡意,我們終究是對自己負責。
畢業後能否「混好」,跟許多條件相關,絕對不是努力、學歷等因素能單獨決定的。只有自己先接納和理解這個問題,才不會在外界的評價中自卑。
而且,老師經常接觸學生、了解當下的教育模式和求職形勢。相信大多數老師能更加理解這代年輕人的處境,並不會因為學生沒有足夠體面的工作而否定他們的價值。
也許把真實情況告訴老師,他們還可能提供招聘信息,反而幫助學生走向更好的道路。總之,「好學生」不要過多給自己「加戲」。
一名自己敬重的班主任,不會像外界那麼勢利眼。如果學生們畢業後,還能想着回去看看,聊聊過去,他們已經很開心。
【話題】你會因為過得不夠好,害怕探望恩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