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而流逝,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變老,會慢慢走向生命的盡頭!
變老,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也是所有人的最終歸宿。
當我們老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就會明白:
這世上最親的,只有3個人。
伴侶
有一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卻和我們最親的人,是伴侶。」
伴侶,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個觀眾。
當人老了,父母會先我們離開,子女會有自己的家庭,只有伴侶能陪我們走到最後。
有一檔醫療紀實類節目《生機無限》,記錄了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老伴深夜突發昏迷,83歲的龐德升老人,獨自一人將她送進急診室。
看着意識模糊的老伴,以及急診室滴滴作響的各種儀器,從沒經歷過這些的龐德升老人,站在人群中,顯得特別茫然無措。
當醫生詢問有沒有其他家屬時,老人支支吾吾地回答:
「我的孩子都在西安……」
原來,老人有3個兒子,只是都在外地,只有他和同齡的老伴留在北京。
子女工作忙碌不在身邊,當相互攙扶、相互依靠的老伴突然倒下,另一個人即使走得再慢,也要獨自扛起照顧對方的責任。
這是婚姻的意義,也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最深刻體現。
關於婚姻,看過羅振宇的一個分享。
他說,他曾經特別抗拒婚姻,甚至做好了一輩子不結婚的打算。
後來,一個老人的一番話,改變了他的想法:
婚姻的意義,是當我午夜3點醒來的時候,我口渴,我傷口疼,我只需要捅捅旁邊,老太太就知道我這個時候要喝水。
就這一口水,你說多貴?如果沒有幾十年經營出來的婚姻,這個時候,我上哪兒要這口昂貴的水?
或許,年輕人的浪漫是風花雪月。
而老年人的浪漫,離不開相互扶持,更離不開相濡以沫。
人生漫長,我們會經歷疾病,經歷困苦,經歷各種驚險和不如意。
年輕時,可能不以為意,等到年老後,就會發現:
一個知冷知熱的老伴,一個相互扶持的伴侶,就是我們最好的依靠。
子女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有的子女就像蒲公英一樣,會遠走他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生活。
比如周秉昆的哥哥、姐姐。
周秉昆的哥哥周秉義,從小就是學霸,考上了北大,後來做了市長。
周秉昆的姐姐周蓉,同樣考上了北大,並一路讀到博士,成了吉春某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
他們有自己的事業和遠大抱負,註定不會長久地守在父母身邊。
所以,照顧父母的重任,就落在老家工作的周秉昆身上。
在母親癱瘓在床、父親在外支援建設、哥哥姐姐遠走他鄉的時候,是周秉昆和鄭娟夫妻倆,鞍前馬後陪在身邊照顧。
有網友總結過一個當代「孝道」金字塔:
在老家工作的孩子,一等大孝子;
在本省省會城市工作的孩子,二等大孝子;
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的孩子,三等大孝子;
在國外工作的孩子,是家族的驕傲,但不是大孝子……
那些或是為了工作,或是為了愛情,遠離父母的子女,有些時候並不是不想孝順,他們也想給父母陪伴,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
但往往,孝心比不過現實。
工作與生活的兩難,小家與大家的取捨,有太多的現實問題,阻隔了他們回家探望父母的腳步。
你會發現,等我們真的老了,躺在病床上需要人照顧時:
能指望上的除了伴侶,還有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子女。
自己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靠來靠去你就發現,最後你靠的是你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
當子女忙碌,老伴離去,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其中的一段話引人思考:
做家長的總想變成超人,成為孩子的依靠,陪伴在他們身邊。可畢竟,孩子與父母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孩子長大了,更多的是我們對他們的依賴,
「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總結:
人活一輩子,靠別人,終究是沒有安全感的。
我們最終能指望上的,只有自己;最大的靠山,也是自己。
在慢慢變老的路上,把自己照顧好,善待身體,保持健康,手有存款心中不慌。
然後,努力活成自己最好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