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憶童年
姜寶兵
一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童年中有着許許多多的趣事,釣魚摸蝦,爬樹逮雀等,都在我的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尤其是在秋日裏與小夥伴們一起到田野里攬紅薯、燒薯窯,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秋又至,田野里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秋天的田野對農民來說充滿着收穫的喜悅,對孩子來說則有着巨大的誘惑。最有趣的要數攬紅薯了,因為它們都藏在土下,大人們在收穫時,儘管小心仔細,挖了又挖、翻了又翻,但是「漏網之魚」還是不少,於是拿來小鐵鍬,拎着籃子,在那片新翻過的地方開始細心地尋找起來,一個、兩個白胖白胖或紅紅的紅薯被挖出來,最高興的是一鍬下去,挖出了三四個大紅薯,那種意想不到的驚喜,會讓我們幸福好長時間。那年我也就是七、八歲的光景,還是在人民公社生產隊的時候,秋收後各家都按工分和人口分了一堆堆的紅薯,大人們忙着裝車拉回家,忙碌着切成紅薯干晒乾儲存,小孩子們則像麻雀一樣,在收穫後的田野里搜尋遺落的紅薯。用小撅頭細細地搜翻一遍已經刨過的土地,大多是揀拾一些刨斷的半截紅薯和一些個頭小的紅薯。我雖然年紀小但心細,常常在溝頭地邊發現紅薯的藤蔓,順藤摸瓜,一撅頭下去,就是一窩六、七個紅薯。看着周圍小夥伴羨慕的目光,這時是我最得意的時候。

野炊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在一片剛收完紅薯的地里,選一處平整結實的地方挖窯坑。挖好的窯坑深約20公分,呈圓形,直徑一般半米左右,也可根據要燜東西的多少相應調整。然後,揚幾捧黃土辨出風向,把窯門開在迎風的位置後,窯門和窯坑就組成乒乓球拍的樣子了。接着再在窯門的下方挖一個比窯坑更深、更大的坑,這是用來存放灰燼的灰坑。接下來就開始壘窯了。一般由手巧的人來壘窯,並且只能由一個人壘,「兩個人壘窯塌」——這是經驗。兩三個人忙着來回抱坷拉,壘窯人挑揀着長方的較平整的坷拉,沿着窯坑的周邊,仔細的一層層的向上壘。窯底部用的坷拉有鵝蛋大小,越向上用的坷拉越小,同時每壘一層都向里收縮一些。最後收完頂,就形成高約一米的小圓塔了。這時,出去拾柴禾的人也回來了,於是開始燒窯。大家圍着窯邊說笑邊拾掇好要燜的花生、紅薯、玉米等,燒窯的人則撅着腚,趴在地上鼓着腮幫子吹火,嗆得直流眼淚,一會就抹成了大花臉,惹得大夥笑得肚子疼。看着熊熊的篝火把灶膛烤乾了,窯的顏色變得通紅,緊張的燜窯就開始了。先把窯坑的灰掏凈,再拿塊大坷拉堵好窯門,小心翼翼地用小木棍把窯頂搗開,搗下的坷拉要全落在封閉好的窯內。大約搗下窯的1/5時,就用钁把將窯里的坷拉搗碎,然後加入一些要燜的東西,一般先放難熟的紅薯。就這樣搗幾層坷拉放一層東西,直到要燜的東西都燜在裏面了,便趕緊向上面埋土,最後就形成一個保溫的小土包了。所有這些動作要乾淨麻利,不然窯涼了就燜不熟了。大約半小時後,就可以扒窯了,大家一哄而上扒出來就吃,雖燙的直咧嘴,卻咯咯的笑出聲來。燜熟的東西,外面不糊不焦,裏面卻已熟透,帶着泥土的氣息,格外香甜。這樣燒的紅薯,皮兒不焦,瓤兒沙面又甜遠比蒸或煮的好吃得多。哈哈,那種香味,真香!哈,真燙!你就流口水吧!
童年總是那麼地令人難忘,童年的一件件趣事,猶如一串美麗的珍珠。如今,當我回憶起童年時在鄉村裡生活的趣事,那些久久不能忘懷的記憶會十分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在身心疲憊的時候,在瑣事如麻的時候,每當回憶起如夢如幻的童年,心中便滋生-種久違的幸福和快樂感,使你沉醉其中。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有《劍梅樓文集》《清風堂文集》兩部文稿傳世。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徵文比賽二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徵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問道西柏坡》榮獲「延安杯」中國最美遊記作品獎。《化蝶》獲得首屆「新文青」全國青年詩人短詩大賽優秀獎。
博客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號清風堂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