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是你的現狀,刷到勵志博主的帖子時會從攤着的床上起來,開始思考怎樣讓自己沒那麼墮落,當拿着手機時又不知不覺的沉浸在短視頻帶來的快樂中,於是你又循環往複的陷入這種境況了,持續性墮落,間歇性清醒,但卻又一直悶悶不樂。
我們想擁有的真的太多太多了
二十幾歲的你,迷茫又着急。
你想要房子、車子,你想要履行,你想要高品質生活。
你那麼年輕卻覬覦整個世界,你那麼浮躁卻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斷催促自己趕快成長,卻沉不下心來認真讀一篇文章。
你一次次吹響前進的號角,卻總是倒在離出發不遠的地方。
很快這種短時快樂能過到你身體里的腎上泉激素的時間很短,但似乎帶給你的是愧疚更要多些,於是你在這種心理暗示下,開始焦慮。
其實焦慮並不罕見,它一直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疫情到來的第二年的時間裏,它就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它一直都在,只是在疫情到來的第二年的癥狀或者傳播的人群更廣了些。因為疫情真的太影響了大家的生活,直到2022年的今天,時不時出來冒泡的它還是會特別容易驚動人們安穩的生活,交通封閉,人們談疫色變,甚至在疫情期間整個社會的風向都被影響,甚至改變,當然讓人們一度焦慮的除了疫情期間被隔離、封閉起來的情緒,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因為疫情也影響了人們的生存,人們被迫在家隔離亦或在家隔離線上工作,企業也因此被迫縮減,生存就業一度成為壓倒眾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時不同往日
大環境的不景氣,同樣會讓人鬱郁不得志,或者說,已經到了一個焦慮時代,有人也許會說,焦慮不一定壞事。是的,但過度的焦慮會讓人身心俱疲,嚴重者還有可能拖垮一個人的人生,可見小小的焦慮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據研究發現,焦慮會導致人體激素水平紊亂、情緒低落,進而運動減少、暴飲暴食。
所以當下最應該做的是要擺正心態,改變思考模式,走出焦慮,才好更好從容面對接下來的機遇和挑戰。最能用心態說明焦慮需要放寬心態的例子就是《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她看到小貝不好好學習,就會用自己的慣性思維,陷入一種局限的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認為一個事情的觀點只有兩個類別,要麼全勝,要麼全敗。
便警告小貝:
「人生的起跑線,你已經落後了,再不抓緊,你這輩子就完啦。」
其實再用簡單些的話來說,就像我們小時候的攀比心態一樣,小時候上學比誰的衣服最漂亮,長大後比工作誰更體面,更優秀,再年長了比職位,孩子,如果常常都是這樣的想法,往往活得是最不開心的,因為人的慾望是不可能被滿足的,能讓自己變好,變開心的方法就是知足常樂。
你我終其一生會有着怎樣顛沛流離都只不過是到最後成為普通人而已,包括像蘇軾這樣的人,也都不曾有平坦的人生,他一生經歷3次被貶,甚至被貶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遠,但他每一次的心態卻是一次比一次要好。
首次被貶黃州,沒有俸祿,過的是清貧日子,但他學種地,做東坡肉。
到第二次到了嶺南之地的惠州,他甚至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
第三次孤身一人到了蠻荒之地的儋州,但他卻依然怡然自得,所以蘇軾的這份洒脫給世人留下了「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且在今天
人這一生忙着活下去已經很忙了,不用想一些莫須有的事情。順應好自己走的步伐,遵循自己成長的發展規律,儘力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就很好了,至於結果怎樣,是另當別論的事情。我們總喜歡拿順其自然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全力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同樣的,離我們最的是,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當下的今天。把今天過好,今後會很充實,從前也沒有遺憾。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諸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