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總成群,虎狼才獨行。
真正厲害的人,總在不斷超越從前的自己,最終成為他人仰慕的對象。而怯懦的人,則只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不敢逾越一步。
漸漸地的,努力的人,看到了未來和希望。而聽天由命的人,則越來越墮落,最後為了保持所謂的臉面,常常自賣自誇。
殊不知,越是淪落到低層次,越是喜歡炫耀,尤其是這4樣東西。
一:炫耀自己的聰明
古人云「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古以來有智無慧的人多了去了,三國時的楊修多次準確地猜測到曹操的意圖,炫耀自己的聰明,最終使得曹操惱羞成怒,從而招來殺身之禍。
方仲永七歲就能作詩,其父領着他到處炫耀,結果不思進取,長大後「泯然眾人矣」。
其實「聰明」沒有什麼好炫耀的,研究證明,普通人的智商都差不多,特別聰明和特別愚笨的都很少。
很多人都是思想家,但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夜裡千條路,早晨賣豆腐」,就是因為想得太多,卻不敢去做,所以終將一事無成。
很多鄉村鄙夫、城市貧民談論起國家大事和國際形勢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看起來很聰明,很有頭腦,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份聰明用在改變自己困境上呢?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與其夸夸其談讓別人感覺好像很聰明,不如學習愚公,認定一個目標,不慍不火,專心致志,鍥而不捨,直到取得最後的成功,到那時,別人自然不得不承認你的聰明是真聰明。
二:炫耀自己的成就
生活中不乏遇事沉不住氣的人,遇到壞事或許怕遭到笑話,還能在朋友圈沉寂一番,遇到好事會如何表現,才是真正看穿這個人格局的時候。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面對自己的成就之時,往往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第一種就是安安靜靜地不聲張,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不會向眾人炫耀。
而另外一種就是,恨不得告訴全世界自己的成就,朋友圈當然是第一要發佈的地方,最起碼要讓認識自己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成果。
前者就屬於能沉得住氣的人,他們內心有十足的底氣,不會因為外界的誇獎或者批評就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往往有更長遠的眼界,也更加容易成果,正所謂「悶聲干大事」,說的便是這一類型的人。
而後者就是,做出一分的功勞非要喊出十分的聲勢,他們拚命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也具有某些價值,越是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內心越是有自卑感。
心理學上有一項研究,專門指向人的自卑心理。
研究表明,人內心的自卑要麼就放任自流,置之不理,久而久之積攢成疾,或是心理疾病,或是生理疾病。
要麼就要通過外在的認同,來抵消內心的自我不認同感,這也是一種自愈的方式。所以不要總是炫耀自己的成就,因為無意間,也就暴露了自己內心的自卑。
三:炫耀自己的身份
我們都說:
「人人生而平等,就算是職級不同也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可是有些人,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級別高,自己是高管,自己是老闆,自己手底下有幾千員工,那麼就高人一等。
因此,他們總會想着通過顯擺自己的身份,而有一種俯視眾人的優越感。
這樣的人,其實就是典型的小人得志,最終往往只會被人輕視,甚至給自己帶來災禍。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公司中一個管理人員,把員工的證件全部扔在地上,讓員工一個個去撿。
這件事讓很多人憤怒,大家對這個管理人員的看法也全是鄙視,最終這個管理人員也被公司開除。
一個人的身份,只是你負責的工作不同,並不是凌駕別人之上的工具。
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
「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才能走得更遠。」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身份換不來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換來尊重。
真正高層次的人,越是在高的位置,就越會變得謙和、低調,越會懂得尊重。
只有那種低層次的人,才會靠着所謂身份,而擺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小人嘴臉。
四:炫耀自己的人脈
自古以來,人們很信奉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沒錯,要想生存離不開人際交往,很多人都抱着多既好的心態,朋友越多路越寬。
殘酷的現實卻是,認識再多的人,需要的時候,沒見幾個會真正伸出援手的。
孩子的家長群里有個寶媽,經常群里侃侃而談,給我們講大道理,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若想工作事業好,人際交往少不了。
每次都會曬出自己的人脈資源,這個是某企業的高管,那個是教育局的副局長,總之她認識的人都是神通廣大的,很多家長都羨慕她的人脈很廣。
有一天,她在群里求助,誰認識某派出所的人,我老公跟人打架被拘留了,誰能幫幫我,不白幫忙的,我給錢,跟我特別好的一個寶媽,人家老公就是那個派出所的副所長,一直不搭腔。
背地裡跟我說:「層次太低了,炫耀自己的人脈,關鍵時刻怎麼都沒了」?
每個人都不傻,當你的價值不足以支撐你的人脈時,沒有人會真心幫助你,人脈的本質是什麼?是勢均力敵的資源交換。
你沒有一技之長,沒有任何能力,你拿什麼跟人家做交換籌碼呢?誰都不會願意成為你的真正人脈。
結束語。
朋友圈無疑已經成為大家社交的一個中心關係網,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太多的東西,你發的所有動態,都在不經意間暴露出你的內心。
有句話說:一個人內心越缺乏什麼,越想向別人炫耀什麼。這句話也不無道理,生活缺乏物質條件的人,有點能體現生活質量的東西,就趕緊拍照發朋友圈記錄下來;
內心不自信的人,發到朋友圈的每一張自拍照一定是經過精細的修圖的,還會對自己不滿意的部位進行遮擋;
心中沒有安全感的人,總喜歡在朋友圈分享符合自己心境的文章或者歌曲;生活中不被別人注意的人,總喜歡發一些別人都看不懂的深沉的文字,來獲取大家的關注。
所以,不要讓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格局。
與其刻意的設計和包裝自己的每一條動態,不如大大方方的真實展現自己的生活,真實的東西才會讓人感到愜意和舒適,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