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寬闊的胸懷接納生活
有些時候過多的、片面的、狹隘的、武斷的、自我認同的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傷害,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排擠,總想產生一種對立、計較、報復和黑暗。在生活的歷練,需要警惕自我內心的委屈感和與人計較的衝動。
有許多事情需要略加解釋,有許多事情需要稍有空間,有許多事情需要時間的轉圜,便不是自己認為的那般模樣。如果說改變不了內心的委屈感和警惕不了與人計較的衝動力,那麼給生活帶來的麻煩那將是綿綿不息,糾纏不斷。
在生活的經過中,一定要警惕自我的委屈感與人計較的衝動力。有什麼大不了,有什麼不可以,更好的合作,更好的融合,更好的推動,更好的改變,把握那些積極的因素,做自己內心情緒的規範者、引導者,呈現內心情懷的光明指數、信心指數和力量指數,不至於被那些暫時的委屈和懵懂的衝動衝擊和混沌了生活。
經過了很多故事,還是不長教訓,經過了很多故事,還活不好這眼前的生活,那得有多少不幸的故事降臨,才能讓自己內心深刻一些?生活就是一個教育,應病即是良藥,生活就是一場教化,還有多少委屈才能成全一個人內心的遼闊?
理解生活中的那些不愉快的故事,只是內心的教訓還需要更深刻一些。如果能夠做到自我提醒、自我覺醒,那麼生活原本不需要太多的委屈。生活的經過在於化解煩惱,理解誤解,消弭落差,成就自己內心生活的善意、善待。
還要多少不愉快的故事,才能警醒自我對生活的善意和善待?這需要功夫、需要自己內心的認同和良知的認同。在內心覺知氛圍中面對這現實的生活,不要等到、不要受到更多的磨難、磨礪和傷害,才能警醒、提醒、啟迪一個人對生活的良性對待和善意回應,這付出的代價當然值得,但是有點多。
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恰恰是檢驗自我內心光明磊落與人格凈化、體現生命意義的慈悲、智慧的方法所在。一個好心態對應生活,是生活化,也是化生活,用更好的內心氛圍,去應對這外部的生活環境、生活氛圍。
禪門有句話說「心能轉境」,什麼樣的心態,就是什麼樣的外部世界,什麼樣的心態就是什麼樣的生命呈現;什麼樣的心態,就是什麼樣的生命遭遇;什麼樣的心態,就是什麼樣的生命風景。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世界,就是你的主宰,你的心態就是你的風格,就是你的歸宿。
(注:文字內容圖片來自五台修行人釋照寺,信行緣收集轉發願益利人們調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