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說:
一個人年輕時,會鄙視金錢,認為充滿銅臭味難登大雅之堂,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會越發懂得金錢的重要。
當無法給心愛的人幸福的生活時,當孩子上學急需學費時,當家人生病住院時,一個人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
世事艱難,有些人赤貧如洗,深陷缺錢的泥淖,想要快速地爬出來。
可越是急迫,偏偏難以快速積累財富,甚至更加困頓,走投無路。
焦躁疑慮,各種負面情緒撲面而來,找不到方向,乃至於病急亂投醫,走上歧路。
缺錢掩蓋了我們的雙眼,停下迷茫的腳步,不要做下面三件事情。
不要無謂的憂慮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塞德希爾·穆萊納森是研究貧窮對認知的影響的主要學者,他表示:
他的研究表明腦容量的減少,會導致智力的顯著下降。
知乎中有個網友的經歷非常相似:
五年前他風風光光,是一個不小規模工廠的老闆,擁有千萬的財富,手下有幾百個員工,豪車豪宅,令人羨慕。
可是一場風波後他陷入了巨大的債務危機,雖然情況糟糕,但是他自信能夠度過這場危機。
但是巨大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來氣,每天他都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慢慢地他無力思考經營的事情,開始自暴自棄。
一個人開始內耗的時候,注意力就無法集中到問題的本身。
缺錢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心」。
過分的憂慮,消耗腦力,消耗智力,更消耗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可取。
不要無謂的社交
八月長安寫過這樣一句話:
有些人越是困頓,越是想要想要證明自己。
呼朋喚友,一場場伶仃大醉中夢想着出人頭地,金錢鋪天而來。
可是除了酒肉朋友外,真正幫助你的人幾乎沒有。
彼時的圈子中,大多都是相同經歷的人,社交幾乎等同於無效。
無意義的社交只會耽誤寶貴的時間,不能提供有用的知識,不能給出有效的建議,不能支持充足的資金。
真正能夠提供幫助的人,是自己。
席勒說過:
放下無謂的社交,沉澱自己,等待厚積薄發。
放下無謂的期待
電影《縱橫四海》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賽車手張弛因為一場意外喪失了比賽的資格,身負巨額債務,為了復出,他把期望寄托在曾經的朋友身上,想要找到曾經的朋友借錢。
可是電話接通後各種推脫,他不嘲諷地說:「我認識那麼多大佬,為什麼一打電話,他們就都在國外度假?」
張弛其實明白不會有人資助他,他不應該心存期待。
把期望放在不可能的幫助中,本身就是錯誤。
當一個人身處深淵,別人不踩一腳已是萬幸,不要奢望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自救才是。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
唯有自救,才能自救,不要把期望放在別人身上,這是最可怕的想法。
放下包袱,昂首前行
蘇軾一生多災多難,曾經為了生計不得不親自耕種以求果腹,為此得到了「東坡先生」之名。
可他並沒有因此陷入自怨自艾,也沒有把希望放在其他人身上,精心治學,樂觀向上,有了傳世美名。
一個人缺錢時,也應學習蘇軾,放下憂慮,不做無謂的社交,不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努力自救,方能成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踐行不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