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大多都處於一種倍速的狀態,忙忙碌碌、四處奔波,很多人甚至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中迷失自我。放慢節奏不是簡單地讓人們的腳步慢下來,更重要的是讓人們那緊繃的生活狀態變得鬆弛一點。
鬆弛,不是慵懶、鬆懈。何多苓說「鋼琴家一輩子都在和鬆弛做鬥爭」,鬆弛是鋼琴技巧中的至高技巧,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感覺,只能通過聽覺來感受:強奏時飽滿、洪亮,快奏時清晰、均勻,慢奏時悠遠、柔美。鬆弛的狀態也是一種讓人感到舒適、自在的至高人生狀態。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請聯繫刪除
縱觀那些擁有鬆弛感的人,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命運的寵兒,天生家境優渥,從小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長大,在愛和自信的浸潤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放鬆和自在;另一種則是經過歲月的洗滌沉澱後將一切看開了,是看透了生活本質後,依舊熱愛生活的達觀與通透。雖然前者我們不能苛求,但我們可以成為後者。
那麼如何呈現出這種狀態呢?
第一,先緊後松。鬆弛感體現的是一種遊刃有餘,如果沒有任何能力和專長,如何應對各種問題,又怎麼做到遊刃有餘呢?所以每個人都會有「緊」的階段,只不過在「緊」的階段,我們要專註過程,專註提高自己,而不要想太多,總想着結果。
第二,要合理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雖然我們說經過緊繃的階段後才會達到鬆弛的狀態,但不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對自己滿意才會鬆弛,所以要接納自己。我們要努力,但不要太苛求自己。《次第花開》里說煩惱多是因為物質條件改善後內心執着的東西太多了。放下執着,放鬆下來,慢慢去貼近本心。畢淑敏說「惟有鬆弛才可達久遠,惟有鬆弛才能更深地開放潛能」。
第三,關注點在自身成長,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人類是社交動物,評判他人乃是天性,聖如孔子也有人認為欺世盜名,不肖如秦檜也有兩三知己。有時候,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也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每個人心中都有桿秤,不同的人有就會有不同標準。與其浪費時間去達到別人標準、滿足他人的要求,不如好好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你的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因此人生的方向也應該由自己來掌控。
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所有事情都不是你能控制的。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有時候在你的預期內,有時候卻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但本質上,它的發生都有很多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是大腦意識感知不到的。
如果你時刻緊張兮兮地面對生活,期待生活按照你所期望的那樣在你眼前展開,那你註定要失望,而當你持續地因此而不開心,患得患失只會讓你的人生變成一團亂麻,你會覺得手忙腳亂卻仍舊理不清頭緒。
相反,那種人生的鬆弛感,不是擺爛,不是無所謂,而是與世界的變化和解,跟自己的執念和解,不浪費心力與它糾纏,瀟洒轉身繼續輕鬆地迎接人生的下一站。所以,你要轉變思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來遊歷的,不設預期,不過多地計劃,而是隨着變化調整自己,用心體驗生活,不急不躁地順着生命之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