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總感到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的,內心很匱乏。
比如上學的時候,拚命用學習來證明自己非常好,然後在社會上,用工作來證明自己很好,總之,各個方面都想證明,我是可以的。就好像內心裏有一個黑洞一樣,即使做得非常好了,但依然感覺自己不夠好。也即使聽到外界的表揚和讚美了,但依然感受不到自己的好。無法在根本上獲得真正的自我價值和認同。
挫敗感不請自來
這稱之為無價值感,我們對此有時感到困惑,甚至生活中受到困擾,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其實在自己無價值感的背後,往往是來自於我們的童年對父母深切的渴望,他們渴望有一個疼愛自己、理解自己,有時間陪伴自己或者有力量,能夠給自己鼓勵和支持的父母。
人之所以會感到無價值,往往源於父母或者早期的孩子養育者與孩子的互動關係。
一種是對孩子要求過高,總是批評指責挑剔,總是關注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比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已經竭盡全力考了99分了,但父母會說:那一分哪去了。
父母認為這樣做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不讓孩子驕傲。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相反是對孩子做出了深深的傷害。
因為孩子會認為,我無論怎樣做,都達不到父母要求。無論做多好,在父母眼裡,依然是沒有價值的,始終不夠好。孩子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無力感和無價值感。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父母長期對孩子造成忽視或者忽略。因為大部分父母沒有學過如何做父母,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為,對孩子的愛,就是提供給孩子豐富的物質,所以拚命到外面去掙錢,認為這樣是給孩子一個最安全的家。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理解自己、陪伴自己,在自己身邊,給予充足的安全和認同。
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物質生活很豐富,但孩子卻一直在孤獨中長大。因為這樣的孩子始終沒有被父母看見、沒有被理解、沒有被尊重。因此,孩子沒有感覺自己的重要。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好像並不需要他們。他們在與不在也並不重要。
長期以往導致孩子認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可有可無,無價值感由此而生,並且長期伴隨着孩子一直長大。
你是否也感到自己無價值的時刻,或者說某些方面覺得自己不行,不好,不配或者不值得呢?回憶一下自己最初產生這種感覺的時候,是不是有你父母的影子出現。
關注我,學點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