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得越多,你越會明白,張嘴是禍,閉嘴是福,群處守口,獨處守心。見人少說話,話多是麻煩的起點,遇事少摻和,多事是災禍的根源。
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看清自己是誰,擺正自己的位置,水太深,風太大,沒有實力,少說話,沒有能力,少管事。
《人性的弱點》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收斂自己的言行。」俗話說:一壺水不響,半壺水響叮噹。人生在世,言語需謹慎,行動莫輕浮,稻熟低穗,人熟低聲。
一個人如果說話不知節制,只會暴露自己的淺薄與無知,而那些真正清醒的成年人,都懂得「事非干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可是,在現實中許多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信口開河,信馬由韁,人前一套,人後又是另一套,身邊不乏兩面三刀的小人,搬弄是非,惡語傷人,讓人看着十分煩感。
身處職場不多言,因為你分不清周圍人是敵還是友;身在家中不摻和,多少兩口子被公婆、小姑子活生生攪散。
欣賞那些謹言慎行者,置身喧囂處能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保持一份寧靜、淡然、超脫。
有時候,那些看上去沉默寡言的人,並不是沒有本事,也不是不會說話。相反,靜水流深,越是胸有溝壑的人,為人越是沉默而不張揚。
言語,代表一個人的三觀,凡有大智慧者,往往克制而安靜,不輕易開口,心中有尺,說話有度,是為人最基本的修行。
高山默然無語,自有其巍峨;大海沉寂無聲,終成其浩瀚。
曾看過關於《西遊記》的一個段子。西天取經路上,唐僧心善,發現孫悟空的衣服總有個破洞,便接連幾個晚上,悄悄起床幫他縫上。
如此往返幾次後,孫悟空終於忍不住了說道:「師傅,你不要多管閑事行不行!你把洞縫上了,我尾巴往哪裡放?」
雖說是一個段子,無不透露着哲理,縱觀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無端插手別人的私事,以為是助人為樂,結果反倒弄巧成拙。
朱自清在《說話》中寫道:「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沒有說好過幾句話。」
人到中年,尤其是要把住嘴上這道『門』,多說多錯,唯有少說,方能少過,唯有慎重地說,方能無過。
不說廢話,不亂說話,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才能提升說話的分量與對話的質量。
冉高鳴在《奇葩說》中說:問渠哪得清如許,你先管好你自己。這句話看似玩笑言語,但也是一語道破真諦。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大事小事。有的事,與你息息相關,你不得不去應對;有的事,與你無關緊要,就少去趟渾水。
萬事應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這一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事事明白,件件清楚,認真做自己,管理好自己,才是真正的做人良方。
寫作是一種修行,渡人亦渡己。
如果寫得對你有所幫助,或者看完有所醒悟,感謝你的關注和分享,因為下一篇更精彩。
有緣相識,願我們一起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