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寫作計劃第270天,星期二。
五點醒來,晨曦依舊,倚着陽光的肩膀,伴着音樂的調頻,躺在雲中輕飄,喚醒身體的能量。
你有過恐懼嗎?
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沒感受過恐懼吧。恐懼可以說是人的所有負面情緒的總源頭。
西方的哲學有一個著名的「帕斯卡思想實驗」:
把一塊足夠寬的木板放在地面,你從這頭跑到那頭去,腳是不會觸到地面的,很輕鬆的過去。但如果把這塊木板放在兩個懸崖之間,幾乎就沒有人敢過去了,甚至連挪過去都不敢,會覺得自己隨時有可能掉入萬丈深淵。
這個實驗說明: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非常無力——理智已經清楚告訴你「一點兒危險都沒有,在上面跑步都不可能掉下去」,但為什麼我們連慢慢挪過去都不敢呢?
因為「恐懼的力量」不僅大,而且無所不在。
從「進化論」我們知道,人類所有東西,不管是器官還是認知能力或者情緒都是一種生存手段,「恐懼」也相當於一種裝備,一種工具,植入我們內心來保護我們,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我們不會渾然不知或者麻木不仁。
但是任何工具都有濫用的情況,而恐懼這個工具一旦濫用,就衍生出很多情緒,比如嫉妒、憂鬱、憤怒、貪婪等,而這些情緒就會扭曲我們的認知,讓整個認知陷入坍塌的狀態。
記得大學剛畢業的那兩年,我就陷入了這種扭曲的認知中,整個生命的體驗都是被恐懼所籠罩的,甚至有段時間頻繁出現相似的夢境,滿頭大汗醒過來,任何事情超過舒適區,我就害怕逃避。
而當「恐懼」越來越成為你生存的主調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意識到:認知已經感染了病毒。
我們的恐懼是由我們原來的認知導致的,所以我們原來的認知是不可能驅除這個恐懼的。
據說心學大師王陽明有一個驅逐恐懼的故事:他一生波瀾壯闊,磨難重重,有一次在極度絕望當中,親眼看到他的兒子和隨從,在一天之內三個人都死了,他想像自己有一天也可能這麼突然死去。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躺在一口石棺里想,「如果此刻我死了會是什麼樣?」
於是在石頭棺材裏,王陽明突然悟到了:沒有任何東西是可怕的。
當「怕無可怕」,進入極度絕望以後,他就什麼都不怕了。也突然意識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東西來給自己打強心針,來支撐自己。
那句著名的「吾性自足,何待外求」就出來了——一切都是具備的,什麼都不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進入一種極度絕望的場景,你可能永遠驅除不了這種認知,也就永遠驅除不了你的那種恐懼。
就如同我們說的那種生活化語言,大不了如何如何——大不了是個死。而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先行到死」——你先行到最糟糕的情況,會發現也不過如此,一切也就雲淡風輕了。
所以,當你恐懼的時候,不如讓自己沉浸其中,你所恐懼的東西很可能是一個幻覺,當你真正是墜到那個谷底的時候,這個恐懼就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