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硯山冬早馬鈴薯減價不減收

  5月9日,在文山州硯山縣,雲南最晚的冬馬鈴薯正在忙碌而有序的收穫中。記者隨同雲南省硯山縣馬鈴薯產業科技特派團專家一行來到項目實施地硯山縣平遠鎮拖嘎村,採訪由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邀請國際馬鈴薯亞太中心(中國)、雲南省農技推廣總站和文山州縣專家參加的馬鈴薯田間測產和新品種展示活動。

  文山年種植冬馬鈴薯20萬畝左右,文山冬馬鈴薯在當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播種,次年4月底5月初上市。

  “文山冬馬鈴薯是雲南冬馬鈴薯上市最晚的地方,其優勢是依託硯山縣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建設,產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和出口越南等地,交通方便,運輸成本低。”文山州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周紅友說,但文山冬馬鈴薯也面臨苗期霜害脅迫、種薯質量不穩定、上市期短、市場價格波動大等問題。例如,去年同期“麗薯6號”每千克售價1.7-1.8元,今年從收穫初的每千克2.5元跌至1.4-1.6元,這些風險對文山冬馬鈴薯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周紅友介紹,在項目主持單位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精心組織和策划下,特派團參與單位文山州農技推廣中心、文山州農科院和硯山縣農技推廣中心充分發揮屬地優勢,2025年與騏驥、木瓜鋪、雨耕等13家專業合作社共建冬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1776畝,培育和帶動徐遠兵等種植大戶(新型生產經營主體)4戶,其中徐遠兵採用特派團制定的“起壟、下種、施肥、鋪設滴管、覆膜、培土”播種六同步,“整地、種薯處理、播種時間、水肥一體化管理、晚疫病精準防控和收穫”管理六統一技術方案,種植“麗薯6號”“沃土5號”和“雲薯509”共計900畝,在今年市場價格低迷的年景,通過栽培技術改進,實現了增產增收。

  下午2時許,測產專家組組長張林正高級農藝師宣布了測產結果:按照《雲南省農作物高產創建測產驗收管理辦法》,對特派團指導徐遠兵種植的900畝馬鈴薯隨機抽樣3個試點測產,平均畝產4394.6千克。

  “為提早上市開闢市場新通道,在栽培技術上,2025年州農科院在水圍營村組織農戶開展了800畝的‘全程機械種植+水肥一體化+小拱棚’促早熟栽培技術示範。”文山州農科院高建麗高級農藝師對記者說,經試驗調查,該技術較同期大田常規種植提早上市10-15天,組織州內專家測產,畝產達3563.8千克。

  “三年來,特派團從省內外引進和提供自育馬鈴薯新品種129個。今年,特派團在德厚鎮感古村騏驥合作社的馬鈴薯基地集中展示了‘雲薯306’等10個新品種。”特派團團長李先平研究員說,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和評價,旨在為硯山縣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通過當天的田間收穫、計產,結合產量、商品性和外觀品質等性狀綜合評價後,專家組認為“中薯502”“雲薯306”和“昭薯12”3個品種表現優異,建議下一步在硯山縣擴大示範種植。

  在收穫現場,種植戶徐遠兵對記者說,他在硯山縣農技推廣中心拉白沖試驗基地收穫現場看到“雲薯509”不僅早熟,薯塊整齊,表皮光滑賣樣好,還產量高,他已與特派團取得了聯繫,計劃明年集成示範100畝。

  據了解,一年來,特派團還結合生產需求,到合作社、種植大戶的田間地頭以及組織農戶在室內舉辦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栽培、馬鈴薯病蟲害精準防控、馬鈴薯機械化種植等技術培訓4期,共計培訓580人次。

  “我今年參加了服務團組織的2期科技培訓。”種植戶王進超說,培訓會上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栽培馬鈴薯的新知識、新技能,還了解到許多馬鈴薯市場信息和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和導向,以及未來馬鈴薯產業發展新業態。科技培訓改變了自己對馬鈴薯產業的認識,也堅定了自己的從業信心。

  雲南網記者 陳雲芬 通訊員 尹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