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紅院士:集智聚力服務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上海考察調研,對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出明確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度重視和深遠謀劃。

華東師範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與黨中央決策部署精神,從培養百萬人民教師的建校目標到今天將“育人、文明、發展”作為使命擔當,以引領育人模式創新、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圍繞上海市建設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瞄準重大問題、超限跨界融合、積極創新策源,構建人才培養新機制、科學研究新範式、成果轉化新生態,系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協同發展。

錢旭紅院士。

超限跨界融合,搭建人才培養新機制

以“超學科”打破人才培養學科邊界。科技創新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的競爭,而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突破傳統學科壁壘。華東師大以“超學科”理念為引領,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在學科布局上,基於並超越教育學、生態學、體育學、心理學、地理學、計算機等優勢學科,打造“教育+”“生態+”“健康+”“國際+”“智能+”等交叉領域,培養面向服務未來場景的跨界人才。學校推行項目制、一人一案的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超學科研究項目,在真實場景中開展社會調研、政策研究和科技攻關。

以“重思維”提升批判和創造能力。華東師大強調“思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通過課程改革、學術訓練和實踐平台建設,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兼具動腦和動手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在課程體系中,將科學思維與人文素養融於課堂,開設“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課程群,引導學生在科技變革中勇於探索、敢於超限。學校開創“cto”學院,培養兼具技術洞見與商業思維的首席技術官人才。

以“智能化”賦能教育模式變革。立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浪潮,華東師大主動布局“ai for edu”研究與實踐,推動辦學治校“數智躍升”和培養模式轉型,探索“數智人”大學。開發“大規模個性化學習平台”與職能測評工具,運用知識圖譜和ai診斷技術,探索育人方式從無差別的“知識點灌輸”到大規模個性化的“思維晉級”轉變。建設ai大語言模型平台,率先實現面向全體師生的大模型服務,提升師生攜手並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

瞄準重大問題,構建科學研究新範式

近日,在上海,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對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做出新的戰略部署。

近年來,華東師大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布局前沿學科,構建戰略科技力量矩陣。面向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上海市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智能教育、空間智能、智算藥學等前沿交叉學科。先後組建腦科學與教育創新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以數智化引領教育學科建設;成立空間人工智能學院,推動ai賦能遙感學科轉型發展;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學院,通過集成電路智能虛擬製造平台和集成電路eda創新中心建設,助力構建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鏈;成立醫學磁共振與分子影像技術研究院,發揮磁共振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高地優勢,全面推進磁共振領域頂尖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成立藥學院,圍繞化學、基因、細胞、數字四類藥物,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藥物設計、核酸及細胞藥物、藥物超限制造、數字藥物等前沿技術方向,打造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轉化為一體的未來藥學學科體系。

此外,立足世界量子科技重大科學問題與量子精密測量前沿,建設量子科學與精密測量研究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已建成超冷原子量子計算/模擬和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平台,助力上海和國家量子科技創新和實用化產業化進程。

華東師大正實施“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的有組織科研,推動從“單兵作戰”到“集團衝鋒”變革,積極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及在人類文明進步與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關鍵前沿難題。

如,為徹底解決傳統化工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規律與弊端,通過微流化工與超快激光製造技術的結合發展“超限制造”,有望實現流程工業的劃時代變革;因應消費降級、就業疲軟的社會問題和人文社科的轉型發展需求,推動“休閑:未來的超級產業”理論研究與產業探索,把休閑文旅學科和產業發展引向新境界;為提升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水平,整合政治學、心理學、地理學等力量,建設人性模擬、社會模擬、地球模擬等不同層面的“智能治理模擬平台”,構建人文社科藝術領域的實驗“風洞”。

敢於創新策源,培育成果轉化新生態

以構築“技術自由島”理念為引領,華東師範大學率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全賦權”改革,採用“兩權同賦”模式,將科技成果的100%所有權及其關聯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一併賦予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作價形成的股份全部歸科研人員持有。師生創業過程中如出現特殊情況,還可通過“成果迴轉”機制,將職務科技成果返還到學校,減輕科研人員創業壓力。同時,建立盡職免責機制,明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責任主體、責任範圍、免責範圍、免責方式及負面清單等事項,形成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長效機制。常態化開設科技成果“轉化門診”,邀請ip管理與運營、法律、投融資等領域專家定期來校“坐診”,為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進行“一對一”深度診斷,提供成果處置、收益分配、商業模式、企業發展等一攬子方案設計。

學校設立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營專項資金,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15%用於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導航布局、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等,促進成果轉化工作的良性循環。為建設科研與市場的聯動機制,實現成果和人才的共同轉化,創新提出“科研-資本增強螺旋”概念,推動實現科研成果與企業市值的相互良性反饋與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搭建一系列成果轉化與創業孵化平台,布局“普陀—閔行—臨港—徐匯”高質量孵化載體,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零號灣”華東師大孵化器、臨港研究院、人工智能金融孵化器等,加快構建“校外華東師大”。

華東師範大學牢記黨和人民囑託,以“國家隊”的使命擔當,堅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正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高地、成果轉化示範高地、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努力為上海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動力,助力上海早日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