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記者觀察丨德國汽車製造業面臨“危險轉型” 軍工企業或收購車企工廠

  歐洲目前在經濟、防務等多方面面臨困境和轉折。在德國,隨着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低迷以及行業轉型的挑戰,汽車這一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正陷入困境。近期,大眾汽車計劃關閉部分工廠,就在這時德國軍工巨頭萊茵金屬趁機提出收購,並稱希望將這些工廠用于軍工生產。

  總台記者 阮佳聞:近年來,德國汽車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電動車市場增長放緩、供應鏈危機持續、政府補貼減少,使得傳統車企的盈利空間被大幅壓縮。

  趁人之危 軍工企業稱將收購工廠造軍火

  總台記者 阮佳聞:大眾汽車近期宣布縮減產能,並計劃關閉奧斯納布呂克工廠。而此時,德國最大的軍工企業萊茵金屬提出收購該工廠,並將其轉產裝甲車輛。2024年,該公司銷售額增長36%,達到9.7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雖然大眾尚未正式宣布工廠轉型計劃,但其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已表現出談判的意願。

  德國記者 萊納·魯普:萊茵金屬試圖使用民用汽車行業現有的閑置生產資源進行軍事設備的生產。有人會說,轉成國防工業挺好的,它能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但從中長期來看,這將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警告:軍工經濟不可持續 將拖累長期經濟增長

  總台記者 阮佳聞:經濟學家警告,依靠舉債增加軍工投入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並拖累長期經濟增長。據德國經濟研究所分析,由於政府通過舉債為軍備擴張提供資金,德國的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預計將從當前的63%攀升至2037年的85%。此外,軍工經濟創造的就業崗位和經濟增長,遠不及可持續產業帶來的長期效益。

  德國經濟專家 約阿希姆·博納茨:萊茵金屬等軍工企業現在就像強盜一樣,肆意侵佔其他企業。比如在格爾利茨的鐵路製造工廠,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那裡原本是製造火車車廂的工廠,現在卻要改為生產坦克。在我看來,這是目光短淺的做法,這對民眾根本毫無益處。花納稅人的錢去生產軍備,為萊茵金屬帶來超額利潤,這樣的做法剝削國家、剝削公民,將財富重新分配給軍工企業。

  德國社會擔憂軍工經濟引發軍備競賽

  總台記者 阮佳聞:據了解,多個德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正在與軍工企業接洽,討論供應鏈合作的可能性。而萊茵金屬甚至計劃將部分現有汽車零部件工廠轉型為軍事生產基地。這一趨勢在德國社會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德國聯邦議員 萊納·羅斯福斯:我確實擔心會發生軍備競賽,這對於我們整體的經濟根本沒有好處,也無益於歐洲和平。行業領袖和企業負責人都應該站出來表態,我們不願意走這條路,我們不支持這樣的政策,我們希望能夠阻止這一趨勢,找到更理性的方向,讓經濟依靠和平產業實現復蘇,而不是依賴戰爭經濟。

  總台記者 阮佳聞:德國企業加速向軍工行業轉型的趨勢,折射出經濟困境下企業的求生選擇。大眾汽車的決定,是德國製造業轉型的信號,還是整個德國經濟方向調整的開始?德國是否正在滑向“戰爭經濟”?這些問題仍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國的經濟與政治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化,而這一變化將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的安全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