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價的追隨者,已經很久沒有嘗過吃大面的體驗了。
現在他們終於吃到了。
3月25日,小米股價單日暴跌6.32%,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全天成交額也高達718億港元,創下歷史天量。
小米就這樣,崩了。
而港股市場也被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澆得透心涼。
恒生科技指數暴跌3%!
但有些投資者依然不管不顧,殺進小米。
想想看,700多億都有人接盤,這是有多恐怖!
這場暴雨的導火索,是小米打算配售8億股,“吸金”425億港幣。
根據小米集團的公告,擬以每股53.25港元的價格配售8億股現有股份,預計籌資凈額425億港元。
配售價較前一日收盤價折讓6.6%。
消息一出,市場嘩然。
爭議焦點在於,小米手握1700億現金,為何還要“伸手要錢”?
根據小米2024年財報,其現金儲備高達17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但雷軍仍選擇大規模配股,原因直指造車業務的“燒錢”壓力。
2024年,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總收入328億元,但經調整凈虧損達62億元,且產能嚴重不足——su7訂單交付周期已延長至10個月。
“小米的野心需要真金白銀。” 花旗分析師指出,配股融資將用於電動車產能擴張、ai研發及去槓桿化,長期利好公司競爭力。
但短期來看,股本稀釋和市場對流動性的擔憂,直接引發了股價跳水。
當然,任何事情都跟市場情緒有關。
而在這場暴跌之前,人們對於小米早已形成了“信任疲勞”。
這導致小米股價無法溫和地吸收不滿,反而被以往高光時刻帶來的市場情緒反噬。
所以這次暴跌,不僅是配股稀釋的數學問題,更是投資者情緒的一次集中宣洩。
當然,還有其他老問題,比如所謂的七年不分紅。
有網友調侃:“小米上市7年,雷軍忙着造車,股東忙着吃土。”
對比騰訊2024年派發320億港元股息,小米從未分紅的歷史引發不滿。
儘管雷軍以“留存資金用於戰略投資”為由解釋,但部分股東認為這是“融資成癮”的表現。
另外,對照歷史,也不難發現類似暴跌難以避免。
2020年12月,小米配股240億港元投入造車,次日股價暴跌7.1%。
但隨後三個月內,股價反彈超30%。
此次歷史是否會重演?
目前來看市場分歧明顯:樂觀者認為,資金將加速su7產能爬坡;悲觀者則擔心,電動車行業競爭白熱化,小米或陷入“燒錢無底洞”。
全天718億港元的成交額,也暴露了市場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專業機構以數倍超額認購入場,顯示對小米長期價值的認可。
但另一方面,散戶恐慌性拋售加劇了波動。
不過這就是散戶的宿命——永遠只看分時圖,看不到明天,更看不到明年。
“造車是小米最後一次創業。” 幾年前,雷軍的豪言背後,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小米su7的爆單(累計交付20萬輛)暴露了產能瓶頸。
若無法在2025年達成35萬輛目標,用戶可能被蔚來、理想等對手“截胡”。
此次融資的425億港元中,超半數將用於擴建工廠和供應鏈優化。
另外有一個意外的因素,可能也引發了投資者分歧。
那就是阿里老闆之一蔡崇信,同日警告“數據中心投資泡沫”。
眾所周知,小米將是ai落地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所以蔡的言論,也引發了一些小恐慌。
現在的問題是,小米股價暴雨過後,是彩虹還是更大的風暴?
歷史經驗顯示,小米配股後的短期陣痛可能孕育長期機會。
2020年配股後股價的v型反彈,印證了市場對戰略投資的階段性容忍。
但此次挑戰更為嚴峻。
外部壓力方面,比亞迪、特斯拉降價潮擠壓利潤空間。
內部也有風險。
比如若su7交付延遲或質量問題發酵,可能引發信任崩塌。
小米的資本遊戲,本質是一場關於未來的豪賭。
雷軍用425億港元買時間,投資者用真金白銀投票信不信。
暴雨終會停歇,但能否迎來彩虹,取決於小米能否在電動車紅海中殺出血路。
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場暴雨,或許正是檢驗小米成色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