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年薪百萬竟跳樓自殺:中國最暴利的產品,為何逼死90後天才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在興趣的加持下,成為技術大神,更讓騰訊為他開出百萬年薪。

可這樣熠熠生輝的90後少年,沒像眾人想的那樣閃閃發光,反而從高樓一躍而下。

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從網吧少年到技術大神

毛星雲的“開掛”人生,始於對遊戲近乎偏執的熱愛。

高中時,當同學埋頭備戰高考,毛星雲卻能脫口而出《仙劍奇俠傳》的劇情細節,甚至分析遊戲地圖的渲染算法。

老師評價他“眼裡有光”,那是一種對未知領域躍躍欲試的鋒芒。

2009年,毛星雲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卻選擇了一條與航天毫不相干的賽道:中國烏克蘭航天聯合培養班。

這個看似“跨界”的決定,實則是他精心策劃的跳板。

兩年後,毛星雲遠赴烏克蘭深造,在異國他鄉的深夜,他一邊啃着俄語教材,一邊用代碼搭建遊戲世界的骨架。

留學期間,毛星雲做了一件讓同齡人瞠目結舌的事:寫下百萬字技術專著《逐夢旅程:Windows遊戲編程之從零開始》。

當時他不過是個大三學生,卻把晦澀的圖形學原理講得如同武俠小說般精彩。有讀者感慨:“看他寫着色器,就像看金庸寫降龍十八掌。”

這本書後來成為無數遊戲開發者的啟蒙聖經,而作者本人,卻很低調。

2014年,一封來自微軟的郵件讓他登上技術神壇,24歲的毛星雲成為“全球最有價值專家”。

這個獎項每年從數千萬開發者中篩選出幾十人,而他是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

媒體稱他“天才”,同行贊他“大神”,但他卻在博客寫道:“我只是個想做好遊戲的普通人。”

騰訊歲月

加入騰訊天美工作室,是毛星雲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彼時的中國遊戲行業,正被“氪金手游”的浪潮席捲,廠商們忙着複製“一刀999”的換皮遊戲,而毛星雲卻在會議室拍桌子:“我們要做屬於中國的3A大作!”

他口中的3A遊戲,是像《巫師3》《戰神》那樣耗資數億、開發周期長達數年的“藝術品”,而非流水線上的快餐產品。

公司給了他最大的寬容:獨立工作室、上億預算、全明星團隊。

那段時間,毛星雲興奮地在社交平台曬出團隊合影,配文寫着:“讓全世界聽到中文遊戲配音。”他們試圖將《西遊記》改編成開放世界遊戲,讓孫悟空的金箍棒砸穿歐美日韓的文化壁壘。

為了還原“大鬧天宮”的恢弘場景,他帶領團隊死磕物理引擎,甚至從敦煌壁畫中提取色彩參數。“每一幀畫面都要有中國美學的魂。”他在內部會議上反覆強調。

然而,理想主義的火焰撞上了商業現實的冰牆,三年過去,項目仍停留在技術Demo階段。

投資人看着財務報表皺眉:“幾億砸下去,用戶數據呢?月活呢?”

高層會議上,反對聲漸起:“國產3A?玩家根本不需要!”最終,騰訊砍掉了這個“燒錢無底洞”。那天,毛星雲在辦公室呆坐到凌晨,屏幕上閃着未保存的代碼。

有同事看見他對着窗外喃喃自語:“原來斗戰勝佛,也翻不過五指山。”

被完美主義反噬的天才

在外人眼中,毛星雲是“六邊形戰士”:年薪百萬、微軟MVP、暢銷書作家、騰訊明星員工。他的微博充斥着技術乾貨和美食照片,偶爾曬出女兒畫的卡通孫悟空。

但沒人注意到,他悄悄刪掉了所有提到“3A項目”的動態,就像從未有過那個夢。

毛星雲開始整夜失眠,盯着天花板數“遊戲崩潰的598種原因”;翻譯《Real-Time Rendering》時,他標註的參考文獻多達1976條,只因“少一條都可能誤導後來者”。

朋友勸他休息,他卻搖頭:“停不下來,總覺得代碼里藏着答案。”

2021年秋,毛星雲被確診為抑鬱症,病例上寫着“建議靜養”,但他偷偷把筆記本電腦帶進病房,護士查房時,他迅速合上屏幕,假裝在看《西遊記》電視劇。

12月他最後一次登錄博客,寫下:“遊戲不該是精神鴉片,而是文化的船。”八小時後,他從騰訊大廈墜落。

現場有人放了一束白菊,花瓣上粘着未完成的遊戲設定稿,潦草的字跡寫着:“齊天大聖到此一游。”

結語

毛星雲死後,輿論掀起巨浪。

有人痛斥遊戲公司“吃人不吐骨頭”,有人翻出他翻譯的文獻感嘆“燃燒自己照亮行業”,更多人爭論:“中國需要3A遊戲嗎?”這些聲音他再也聽不到。

如今,他未完成的《實時渲染》中文版已出版,序言里藏着譯者的執念:“本書獻給所有相信代碼能改變世界的人。”

毛星雲的故事沒有逆襲結局,卻留下一道沉重的思考題:當理想撞上現實,是頭破血流,還是迂迴前行?

或許正如他書中所寫:“編程就像取經路,bug是八十一難,而真正的敵人,是忘記為何出發的自己。”

有些夢,值得用一生去追逐,哪怕結局是墜落。

參考資料

1、《90後遊戲製作人毛星雲離世 騰訊:十分惋惜與痛心》;王磊;《北京頭條》;2021-12-04;

2、《痛心!曾獲評微軟最有價值專家,騰訊年僅30歲程序員意外身故!警惕!這些病正盯上年輕人》;狄佳倩;《上海市總工會官網》;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