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從義烏商貿城到智能機器人 外媒:“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中國日報網3月19日電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記者在兩會期間深入義烏和東北採訪,見證了當地完備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其中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尤為令人印象深刻。報道指出,相較20年前記者剛剛來到中國時,中國人的心態已悄然發生深刻轉變,美國不再是關注的焦點,人們更加註重國內市場和發展,如今的中國人展現出更為強烈的自信心。

報道稱,在美國政策變化造成國際局勢動蕩的背景下,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國藉助其日益進步的科技、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結構,取得了顯著的國內外影響力。無論外部壓力如何,中國正向全球領軍者邁進。

中國的技術進步

義烏國際商貿城內的一家經營戶播放使用ai技術製作的多語種商品介紹視頻。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浙江義烏,半島電視台記者被義烏國際商貿城這座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樞紐所震撼。這家被譽為"世界超市"的巨型市場經營面積達到640餘萬平方米,集聚了從空氣炸鍋、傘具到聖誕飾品等210多萬種商品,僅2022年單年交易額就突破700億美元大關。

面對美國威脅對華加征關稅,某專業健身器材生產企業接受採訪時表示,其產品三分之一的產能穩定出口美國市場。企業負責人表示,未出現訂單縮減情況,“美國本地根本買不到該類產品”,顯示出中國製造在多個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記者在試用仿生機器臂。

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製造業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也是其崛起的重要標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中國在這些領域實現了重要突破,甚至超越了一些傳統強國。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戰略,表明其在推動國內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期望通過這些技術幫助應對國內外經濟挑戰。

記者參觀ex機器人公司。

半島台記者還參觀了遼寧ex機器人公司,看到類似人形機器人的尖端技術,儘管目前在精細動作控制上仍與美國有一些差距,但中國的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從螺絲到硅膠皮膚再到ai技術,全都由國內生產。這種自給自足的能力使中國在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人民的滿足感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經歷了快速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脫貧和城市化進程取得了巨大進展。許多中國人如今感到經濟上的安全感和社會穩定感。

記者注意到,隨着國家在全球舞台上不斷嶄露頭角,老百姓也開始意識到中國已經躋身全球大國行列,堅定了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多年來我深切感受到,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度,但近代經歷的滄桑曾讓許多中國人內心不安。而今這種心態已悄然改變。這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對自身地位的清醒認知。我認為大量民眾實現了富足與安定,賦予了他們一種篤定的自信,這種精神面貌是我前所未見的。”

(編譯:齊磊 編輯:馬芮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