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策科技:數智之城“奇遇記”

深夜的校園,城市規劃實驗室的屏幕泛着光。高路拓拖動鼠標,兩張數字地圖如拼圖般緩緩重合——左側是虹口區川菜館分布熱力圖,右側是年輕白領聚集地的移動信令數據。當代表供需的色塊在提籃橋區域形成鮮明斷層時,他抓起手邊的麻辣牛肉乾嚼了兩口:這裡該有家川菜館。

城市數據脫下學術外衣,化作市井巷陌的生存智慧。這是上海脈策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高路拓的創業雛形,要設法讓數據張口回答問題,只能通過無形之手計算、儲存、流轉,編織成一張有價值的數據網。專註於城市數據要素服務的脈策科技,就是這操盤手,為超過1000家大型企業、政府機構和至少2000萬居民提供各類專業數據服務。

最近,他們正攜手朋友圈企業攻克公共政策語料庫,試圖讓不近人情ai(人工智能)客服更智能。豐碩的語料數據通過大模型邏輯梳理,辦事窗口的ai公務員也能對答如流

“玩”數據

2015年春節前夕,當高路拓在復旦大學城市規劃研究院大數據中心埋首於城市量化分析時,他手中積累的海量城市原始數據資料正醞釀著一個突破。如何將這些專業數據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內容?

這個靈光乍現的念頭催生了一個創新實踐——高路拓將晦澀的數據研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推文,首篇實驗性文章在24小時內便收穫5萬閱讀量。隨後他持續以數據解讀民生話題,創建公眾號並保持雙周更新頻率,逐漸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原來冰冷的數據也能講述生動的城市故事。公眾的積極反饋讓他意識到,城市大數據不僅服務於政企決策,更能成為連接普通市民的認知橋樑。

隨着跨界嘗試的成功,這位數據專家開始突破學術研究框架。通過承接商業項目建立行業口碑後,高路拓團隊順利獲得天使輪融資,正式啟動產品化進程。他們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datlas數據平台,憑藉低代碼開發特性構建起完整的數據價值鏈:從多渠道合規採集人口、企業、地理信息等城市數據,到通過自有數據工廠進行清洗加工,最終形成適配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該平台已成功應用於智慧城市治理、商業決策支持、民生服務優化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數據價值從理論分析到落地服務的跨越式轉化。

做產品

在數字經濟浪潮中乘風而起的脈策科技,其真正完成從技術團隊到行業標杆的躍遷,始於2020年。這個以城市大數據立身的團隊敏銳捕捉到時代命題——如何用數據智能為中小企業點燃發展引擎?

答案藏在楊浦區的創新實踐中。通過構建覆蓋萬餘家企業的動態數據庫,將融資動態、專利圖譜、產業鏈關係等關鍵數據匯聚成產業中樞,政府得以在可視化駕駛艙內精準施策:為受阻的供應鏈牽線搭橋,為待孵化的技術匹配資源,讓政策紅利精準滴灌企業成長周期。這套被稱為大創智雲上之城的智慧系統,不僅重構了傳統園區治理模式,更以數字孿生技術搭建起城市管理的顯微鏡望遠鏡”——企業的生命軌跡在數據流中清晰可溯,營商環境的優化從此有了量化標尺。

當企業服務模式跑通後,脈策科技將數據之眼轉向更具溫度的社會治理。在與五角場街道的碰撞中,他們發現傳統幫扶存在數據迷霧:政策資源與真實需求間橫亘着信息鴻溝。於是溫暖雲應運而生,這個搭載ai算法的民生數據庫,通過構建多維特徵標籤體系和動態評估模型,讓沉默的困境群體被算法看見。當救助資源與個體畫像智能匹配時,城市溫度開始精準傳導。

數據賦能的本質是模塊化創新。高路拓常用樂高積木作喻——每個數據模塊都是標準件,卻能組合出千變萬化的解決方案。

城市數字化的下一站,高路拓瞄準了元宇宙。數字世界完整映射出現實世界,而且支持用戶進入虛實融合的世界,可以體驗和感知。在此基礎上,企業在五角場街道探索數字積分,比如通過社區治理賺取兌換福利,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閉環

父親給高路拓取名時,寓意開拓人生之路,但又似乎是另一種解讀:開拓不一樣的城市建設之路。

記者手記:“中國合伙人”

換個視角看脈策科技的創業史,創業者個性亦是冒頭的關鍵。

高路拓與湯舸這對同濟黃金搭檔,知識圖譜迥異——前者深耕城市規劃積澱沉穩,後者遠渡重洋汲取海外前沿技術如新枝抽芽。這種時空錯位的學術烙印,在湯舸歸國加盟師兄創業團隊時,悄然埋下了互補共生的基因。

創業十年間,兩人分工持續變化。師弟負責大模型,師兄負責大數據城市運營,鮮有爭得面紅脖子粗的時候。高路拓知道,這是兩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多用數據少說話,做該做的事,不計較太多。

數據流動的方向,就是共同前進的坐標,摯友成了最默契的中國合伙人。因為他們相信,用數據來預測城市的未來,一定是最具有想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