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雅文 北京報道
在繁忙的城市交通中,電動自行車憑藉靈活和便捷的特點,漸漸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選工具。在交通擁堵問題加劇時,即使有電動汽車的居民也會在短途出行時選擇駕駛兩輪車。然而,隨着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行業亂象仍然有待解決。
近日,有消費者向《華夏時報》記者反映了冬天車位被占,導致充電位雖多但還是難以充電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停車難,在龍頭品牌通過降價搶市場的情況下,困擾消費者許久的續航虛標似乎成為了廠家不得不參與的潛規則。此外,充電點空白和分布不均等問題同樣讓居民面臨充電困境。
目前,不論是安全政策還是公共設施都在逐漸趨於完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也將於2025年9月1日正式實施,行業和市場正在適應新規帶來的許多新變化。
續航打折
續航里程一向是消費者購買電動自行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市面上的虛標續航問題卻屢見不鮮,不少消費者飽受續航打折之苦。
北京居民倪杏(化名)在兩年前購入了一台雅迪電動自行車,標註續航80公里。她告訴記者,“夏天時充一次電能頂一個星期,但是一到冬天,也就能騎30到40公里,一周得充兩回電,而且是從剛買就這樣。”
電動自行車續航打折已經是廣為人知的普遍問題。記者走訪了兩家常見的電動車品牌門店,其中一家店員告訴記者,以官方續航90公里的一款車型為例,實際是達不到這一標準的,“夏天一個人騎是70多公里,冬天應該在50到60公里左右。”
另一家的店員向記者介紹了一款電壓48伏、容量24安時的車型。在網購軟件上,這一參數的同品牌車型標註的續航是30—40千米。不過店員對記者表示,“24安時的能跑80公里左右,在70到90公里之間。冬天短一點,能跑50—60公里。”
可以看出,在銷售和宣傳過程中,實際續航究竟多少有較大的靈活性。記者了解到,不少消費者認為虛標續航是一種欺詐行為。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上千條與“虛標續航”有關的投訴。
一名消費者近期投訴稱,“我在2025年2月23日在綠源電動摺疊自行車旗艦店購買了一輛摺疊電動自行車,商家在產品宣傳中明確表示電池容量為35安時,續航里程可達到140公里。”然而,該消費者在收到貨後,發現電池重量偏輕。並表示,“經過對電池容量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電池的實際容量僅為18.8安時,僅為其宣傳的53.7%,虛標嚴重。”
行業內捲成誘因
鋰電池衰減並不是新鮮事,電池隨使用而衰減是無法避免的情況,但這是否意味着消費者應該接受電池虛標呢?鑫欏鋰電高級研究員龍志強告訴記者,追求續航時一般會選擇鋰電池,在技術上,目前沒有辦法解決掉電的問題,不過現在很多電動兩輪車都可以換電(即通過公共電池充電櫃更換電量耗盡的電池)。對於標註續航偏高,他也表示,“都是卷的,大家都標得高,不標高怎麼賣。”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雅迪、愛瑪、台鈴、九號和小牛是市場上的主要品牌,伴隨着行業政策趨嚴,龍頭正在降價爭搶份額。近年來,一系列的以舊換新政策也在推動電動自行車市場的更新換代。2024年8月份國補落地,各品牌市場表現分化。
數據顯示,2024年前9個月,九號兩輪車銷量同比增長86%,愛瑪兩輪車銷量下滑4%,雅迪兩輪車銷量同比下滑15%左右,招商證券分析指出,九號中端(2000—3000元)、中高端(3000—5000元)價位放量明顯,或與九號順勢增加高價產品補貼引流,順應了行業消費降級趨勢有關。
一名愛瑪店員也告訴記者,各大品牌的工廠都在“打架”。“我賣了十多年電動車,沒有一年賣得像今年這麼便宜,21年這車(不到3000元)都是4000多的價格,因為經濟不景氣,我可以肯定的說工廠根本就不掙錢,全部在走量,打價格戰把量給走出來。但對於顧客來說,這肯定是划算的。”
充電焦慮
充電難一直是電動自行車用戶面臨的痛點之一。即使在一線城市,充電樁分布不均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家住北京市大興區的黎米告訴記者,小區內雖然有充電車棚,但常被閑置車輛佔用,導致真正需要充電的車輛無處可停。記者走訪發現,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北京市二環某小區,儘管有充足充電位,但也有充電位被閑置車輛佔用的情況,較重且大的摩托車甚至可以佔據多個車位。
北京市二環某小區充電車棚,欄杆上的黑色方塊處為充電口。胡雅文攝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吐槽充電位被佔用的問題。有人表示,除了另外找地方停車加上手動挪車似乎別無他法。也有居民曾向物業投訴,但效果不佳。據稱,一些小區嘗試通過組織活動清理閑置車輛,但收效甚微。
在北京通州區宋庄鎮,部分區域的公共充電設施處於空白狀態,電動自行車用戶只能採取飛線充電。家住通州區宋庄鎮的向水(化名)告訴記者,她目前都將電池帶到公司充電,“這邊大多是自建房,幾乎每家都有兩輪電動車、老頭樂之類的代步工具,我們衚衕就至少有三至四輛。大部分都在衚衕里充電,插排從窗戶拉出來,因為這邊有給電動汽車充電的地方,但沒有給兩輪電動車充電的區域。”
宋庄衚衕內常見飛線充電。胡雅文攝
數據顯示,如今每3到4個人中就有1人擁有兩輪電動車,但配套充電設施的普及程度遠遠落後。不論是室內還是飛線充電,都存在火災隱患。
2024年,北京市東城區應急管理局曾發布一起飛線充電火災案例,據悉,在約10分鐘時間內,有8輛停放在樓外的電動自行車被燒損。該局指出,許多居民樓用電負荷並未考慮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會增加用電負荷,電線老化、過載充電等問題容易引發火災。
通州應急管理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的執法範圍包括企業、特殊場所,不包括一般居民的飛線充電,消防部門可能更為對口。如果想讓小區安裝充電樁,他表示,“可以向屬地居委會或者鄉鎮、街道辦事處反映,看看有沒有相關政策。有的鄉鎮是動用自有資金、專項資金等為居民安裝充電設施,具體要看人家有沒有相關政策和資金情況。這也可以避免居民上樓充電的行為,畢竟也不能光靠堵,也得疏。”
電動兩輪為“草根行業”起家,但涉及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以安全為導向的政策正推動全行業車輛信息化。俗稱“新國標”的新政將於2025年9月1日正式實施,通過強化防火標準、限速比例等,倒逼企業提升安全性與合規性。
在許多社區,私拉電線充電現象已得到充分重視,記者了解到,一些小區會在小區群內發起電動車登記,廣泛宣傳不要在室內充電和不要飛線充電。同時,也會填補社區內沒有充電樁的空白。朝陽區某小區公開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社區黨委聯合村、鄉相關部門以及專業充電公司,協調工作長達數月,才終於在2025年3月裝了70個充電樁點位。
責任編輯:李未來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