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市消保委3月13日消息,關於“發送106短信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的要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短信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短信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內容提供者實名)進行標註。
106短信里的詐騙陷阱 圖源:“深圳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微信公眾號
媒體報道指出,106短信指的是三大通信運營商提供的網關短信平台,設立初衷是給銀行、證券等部門與用戶聯繫使用的,便於用戶辨識、避開短信陷阱。但後來逐漸被一些代理商用來群發垃圾短信。
而近年來,106短信平台已成為垃圾短信的主要發送源頭,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上海市消保委指出,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系統共受理個人信息相關投訴2541件,其中,消費者對106短信騷擾問題反映強烈,主要問題有: 一是頻繁收到大量營銷短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二是騷擾短信難以屏蔽、攔截;三是信息被偽裝成“退訂”“官方通知”等形式,消費者難辨真假,誤信點擊鏈接後甚至造成財產損失等。
深圳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2025年2月的一篇文章顯示,106號段短信由於其具有較強的“官方性”,覆蓋範圍廣,並且長期以來積累了較高的用戶信任度,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詐騙分子眼中的 “香餑餑”。自2024年底起,利用106號段實施詐騙的案件日益增多,這背後存在着諸多管理漏洞。
上述文章分析稱,部分106號段運營企業在客戶資質審核方面把關不嚴,使得實名制要求形同虛設,詐騙分子得以輕易租用號碼。同時,對於短信內容的監管也存在嚴重缺失,涉詐信息就這樣堂而皇之地被發送到群眾手機上。
消費者也很難屏蔽106短信。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原因在於政府部門的通知、網站的驗證碼等大量正規的信息都是通過106短信發送的,這些信息對於消費者工作生活十分必要。
上海市消保委認為,在發送106短信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是治理106短信亂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李鬼”“李逵”一目了然,消費者在收到短信時大致就能判斷真假,避開消費陷阱。
關於“發送106短信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三大運營商作出承諾。此外,三大運營商還承諾了多項改進措施。
中國移動表示,將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包括備案證明、相關責任人等信息,確保責任可追溯;並初步建立企業簽名合規數據庫,面向廣大消費者提供精準“短信免打擾”服務。
中國聯通表示,將通過數字化技術校驗簽名登記與實際發送的一致性,上線端口“先登記,後發送”的系統級鑒權管控模式,嚴格審核並登記接入客戶的資質證照文件,同時強化數字化運營能力並引入AI技術。
中國電信表示,將強制要求企業進行短信簽名及實名制信息登記,建立短信內容動態巡查機制,對不包含退訂方式的短信內容“零容忍”,並採取主端口降速、關停等處置措施。
南方+記者 張晉 朱紅鮮
【作者】 張晉;朱紅鮮
長三角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