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去年一整年的價格內卷之後,國內車市的白熱化競爭並沒有剎住車。
作為國內市場份額最大、量產車型最多、價格最為敏感的細分市場,A級家轎市場的競爭烈度,更是汽車市場之最。
質疑價格戰,理解價格戰,引領價格戰。當A級家轎市場陷入“價格內卷”困局時,第二代比亞迪秦PLUS智駕版率先給出了破局答案。
繼2024年狂銷超過44萬輛蟬聯銷冠後,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攜“第五代DM技術+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雙王炸,以7.98萬起的親民價殺入戰場。
如果說,其他車企只不過是單純的“卷價格”,通過配置增減玩價格數字遊戲,那麼,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的到來,就是真正用“技術代差”取代價格內卷,改變A級家轎市場的競爭邏輯。
在功夫汽車看來,作為年度家轎銷量冠軍的迭代之作,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正憑藉其“銷量速度”、“技術深度”以及“價值高度”,為A級轎車市場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家轎坐標體系。
接下來,我們將從這個坐標體系,深入洞察“冠軍家轎”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究竟有着怎樣的標杆性意義,展望中國家轎的新時代。
(1)“冠軍家轎”的X軸:“技術深度”搶佔家轎用戶心智,刷新“購車認知”
A級家轎市場一直是許多年輕用戶實現“汽車夢”的起點,也是國內競爭最為激烈,最受關注的細分市場之一。
在如此激烈的市場,“冠軍家轎”為何能夠持續火爆?
縱觀過往中國A級家轎市場,無不是被大眾、豐田、日產這樣通過長期耕耘帶來成本均攤的傳統國際大廠所把控,軒逸、朗逸、卡羅拉等車型成為中國品牌A級家轎市場最強悍的對手。
功夫汽車認為,在合資A級轎車鑄就的鋼鐵堡壘中,秦PLUS能夠撕開一道口子,便是基於比亞迪的龐大技術池,為用戶提供了很多燃油車提供不了的體驗。
在新能源市場的電動化上半場,秦PLUS憑藉第四代DM技術大幅降低油耗、提升駕控質感和動力表現,刷新用戶體驗。基於此,秦PLUS連續兩年奪得“年度家轎銷量冠軍”。
而今,來到智能化下半場,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閃亮登場,更為驚艷。
首先是,除了入門款都搭載的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
這套方案擁有29枚高精度智駕傳感器、30餘項安全輔助功能,堪稱9萬級A轎智駕天花板。
其中,高快領航功能可以做到高速和快速路1000公里基本不用接管,從上下匝道開始,剎車、變道均可交給系統,大麴率過彎、智能避障更不在話下。偶爾出個遠門、節假日跨城出行,這套天神之眼 C-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都能夠幫助用戶緩解疲勞,讓旅途更加輕鬆。
此外,智能泊車功能可以精準定位,一鍵泊入。像是廣州一些老城區或者地下停車場的“奇葩”車位,有時連老司機都得搖頭,但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可以離車通過手機一鍵泊入、泊出,人可以下車,車自己停好,全程不用干預。
可以說,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讓A級轎車用戶真正認識到,智駕可以成為出行生活的“最優解”。
其次是第五代DM技術,百公里虧電油耗2.93L(NEDC工況),滿油滿電下可跑2055km。
這個油耗什麼概念?
從市場競品來看,同級別合資燃油車最低也要4-5L左右。即使對比自主新能源產品,第二代秦PLUS DM-i智駕版也是優勢明顯。
從用戶角度來看,按照92號汽油的最新價格每升7.65元來算,每公里只要2毛2。以一年行駛兩萬公里,比起百公里油耗約5L的燃油轎車來說,一年能省下約3200元。
說白了,開得越遠,省得越多。如果是日常通勤場景,基本可以只用電,一年可省一大筆油錢。
不止於能耗方面的優勢,第二代秦PLUS DM-i智駕版開起來動力平順,車廂內的靜謐性也相當出色,作為家庭用車幾乎沒有短板。
顯然,基於比亞迪龐大技術池,憑藉“油耗2字頭+智駕上車”的組合拳,第二代秦PLUS DM-i智駕版領先同級兩代,直擊家轎用戶痛點,徹底顛覆傳統A級燃油車依賴品牌溢價與配置堆砌的競爭邏輯。
如果我們把“技術深度”作為坐標體系上的X軸,那麼這個軸線不僅代表着“冠軍家轎”在產品力維度上的長板,更象徵著市場覆蓋範圍對於合資燃油的不斷滲透。
在這個X軸上,“冠軍家轎”不僅帶來產品力創新的蓬勃“生氣”,更在持續刷新A級家轎用戶的“購車認知”。
(2)“冠軍家轎”的Y軸:“價值高度”重構市場格局,加速“電替油”
從產品力的創新,到銷量的領先,再到用戶人群的拓展、口碑的領先,“冠軍家轎”秦PLUS牢牢建立了起A級家轎市場的領導地位。
就此,秦PLUS非但沒有因此慢下來,反而通過比亞迪的規模效應和技術優勢,在提升產品力的同時也在分享成本降低所帶來的價格紅利。
而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的到來,更是將“技術代差”與“價格親民”合二為一,讓坐標系中的“Y軸” 成為展現中國A級家轎產品“價值高度”的象徵。
在當下的汽車市場,10萬以內就提供高階智駕的車型並不多。
而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僅僅在硬件維度,就配備了29枚傳感器,12顆攝像頭(含一體式三目(共三個)攝像頭(800萬)、四顆高清環視攝像頭、四顆側攝像頭、一顆後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以及12顆超聲波雷達。
放眼15萬級車型,這些硬件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天花板級別。但放在第二代秦PLUS DM-i智駕版上僅需9.38萬。
在這背後,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能夠不斷衝破A級家轎市場的“價值高度”,滿足不同用戶人群的需求,源於規模驅動的成本攤薄效應。
通常來說,當一款車型積累了足夠的銷量,就能夠很大程度上攤銷研發、採購、模具等成本。
2024年,比亞迪一共賣出了超427萬輛新車,秦PLUS累銷也超過44萬輛。後續隨着採用同一套智駕方案的量產車增加,提升採購量,成本也會相應地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能通過更大規模的銷量增長,快速有效攤薄生產和智駕成本,將智駕從“高端溢價”變為“普惠配置”,構建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成本優勢,直接改寫了智駕行業的成本邏輯。
比亞迪通過技術自研和規模化效應,將智駕從“高端溢價”變為“普惠配置”,其成本控制能力已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核心競爭壁壘。
因而,聚焦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的到來,便能夠引發汽車產業價值體系的鏈式反應,其影響已超越單一產品迭代,直指市場底層邏輯變革。
比亞迪通過技術下放,將高階智駕門檻從20萬級拉至9萬級,撬動A級家轎市場智能化提速,通過“標杆效應”帶動了整個主流家轎市場格局向上、向好。
這也證明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終極競爭力,不在於價格屠刀,而在於讓中國用戶用更低的成本去享受更多更好的技術紅利。
接下來,主流市場新能源化的速度,必然越來越快。
想來,這場由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發起的坐標系革命,在提升產品力的同時也在分享成本降低所帶來的價格紅利,持續打破A級家轎市場長期固化的價值邏輯,進而加速“電替油”進程。
(3)功夫拍案
當A級家轎這個汽車“基盤市場”的競爭規則被徹底改寫,意味着中國汽車產業真正進入了自主定義標準的時代。
這場變革不僅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個產業價值鏈條的重構。
《孫子兵法》所言:“善戰者,求之於勢。”
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的上市,正以“低能耗+高智駕”的攻勢,領先同級競品兩代,改寫A級家轎市場的競爭生態——從"配置堆砌"轉向"有效創新",從"價格廝殺"轉向"技術普惠"。
而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的到來,不僅在於7.98萬元的價格錨點,更在於其構建了"銷量速度+技術深度+價值高度"的三維坐標系。
這種競爭邏輯的升維,標誌着中國汽車工業正式進入"用技術代差定義市場規則"的新階段。
當合資品牌仍在"以價換量"的泥潭中掙扎時,比亞迪已通過持續的技術溢出,將A級家轎市場推向了"技術驅動增長"的更高維度競爭。
着眼未來,7.98萬元起售的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不僅會是未來很多年輕人的“第一台新能源車”,更是很多年輕家庭的“第一台智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