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戰在即,阿里全力押注電商板塊,發力淘寶網頁版,準備和拼多多決一死戰。
拼多多則深耕百億補貼,並且在海外市場拿下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牆內開花牆外香,成為高瓴hhlr的第一重倉股。
問題來了,京東呢?
京東和阿里一樣,都換了帥,但他們似乎到現在沒有找到明確的方向。
如果把今天的京東做一個類比,我想曾經的蘇寧是最好的參照物。
2015年,正值巔峰的蘇寧買下了舜天足球俱樂部,之後豪擲千金,和許家印一起,玩起了金元足球。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老許的影響,蘇寧從專註電器銷售領域,變成了“什麼都要搞一搞”。
許家印搞足球、搞地產,蘇寧就跟着搞。
阿里搞新零售、開小店,蘇寧立馬跟上開小店。
美團搞線下團購,蘇寧也要跟着布局。
京東深耕快遞物流,蘇寧就收購天天快遞。
萬達搞萬達影城,蘇寧就搞蘇寧影城。
物流、金融、科技、置業、文創和體育,蘇寧全面出擊,試圖百花齊放。
但問題是,後來呢?
在這個時代,企業沒有一樣業務“專精特新”,是很難有行業立足點的。
拼多多的核心是低價,阿里的核心是市場積累和地位,京東的方向是什麼?
現在的京東也是什麼都搞。
360搞互聯網金融借貸,京東拿出了京東金融。
美團搞外賣,京東則進軍外賣業。
小米搞起了汽車,京東也宣布和小米深度合作,幫助小米汽車打通零售領域,提升小米物流效率。
百度、科大訊飛搞大模型,京東也沒落下,發布了“言犀大模型”。
直播帶貨更是沒有落下,劉強東的“ai分身”親自帶貨,不過現在也沒什麼聲音了。
2022年劉強東曾在京東內部會上發火,怒批京東正在喪失低價優勢,說:
“這樣下去早晚會成為第二個蘇寧。”
東哥的認知很清楚:京東正在蘇寧化。
和京東四處出擊相對的是,劉強東的身價。
從2021年以後,東哥在《胡潤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身價不斷下滑,從54名下滑到了427,和去年相比,排名足足下滑了291名,財富縮水近一半。
以前還和拼多多比市值,現在發現,拼多多已經有2個姚明那麼高了。
儘管去年開始劉強東已經回歸c位,批高管,換高管,重提低價策略,但無論是市場回饋還是財報數據,京東都難提聲量。
就拿去年的財務數據看,京東2023全年收入10847億元,同比僅增3.7%,其中日用百貨商品的收入同比減少4.8%至3324.25億元。
作為對比,阿里的漲幅為9%,拼多多是90%(得益於海外市場的拓展)。
東哥並沒有不努力,他自我反省,“出現這麼多問題,當然都是我管理不善,我非常自責。”
最近在短視頻和電商直播上的擴展也是一次自我的突破。
奈何,這些噱頭別人早已有過,京東的每次熱度很難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強度。
儘管東哥也痛批了高管偏離經營戰略核心,對成本、效率、體驗方面的考量不足,還多次寫內部信,勉勵兄弟們。
但這種批判和換人,並沒有像阿里那樣,給人一種煥然重生的感覺。
降價上,去年的“百億補貼”大戰,京東宣布降低自營商品免郵門檻,在數碼產品上發力,但最後的交易數據相比阿里、拼多多,顯得平平無奇。
直播上,京東拉來羅永浩合作,但並沒有實現現象級破圈,京東也未出現頭部主播。
出海方面,京東也沒有走出去的勢頭。
就從目前來看,今年的618大戰前,京東還沒有掏出能讓自己翻身的大殺器。
目前京東的最新動作,是推出了“京東秒送”服務,聯合同城運送的“達達快遞”,實現零售商品的最快9分鐘可送達。
雖然京東的物流和服務依然很強,但在絕對的低價戰術面前,這兩個抓手,並不是解藥。
因為消費體驗包括三要素——價格、品質和服務,低價是“1”,後兩個是“0”,沒有低價,再好的服務和品質都是0。
今天的電商領域,京東已經不是老二,而是老三。
在絕對的競爭壓力面前,京東必須要出奇招、怪招,先考慮怎麼活下去。
求變,未必成功;不變,必然失敗。
京東到底該怎麼辦?
阿里那頭的答案是:向拼多多拜師。
但京東想要逆襲,就必須要比阿里做得更多。
一個是放下高端電商的架子,下探五環外的市場,而且是站在下沉市場去看下沉市場,不要覺得複製大城市的經驗就行。
二是改變電商敘事邏輯,尋找差異化的打法,比如“無假貨版的拼多多”等等。
不瘋魔不成活,捨不得血本,套不到狼。
在我看來,今年的618年將是中國電商的大決戰時刻。
理由是:不少電商已經開始開闢海外市場,國內的增量已經見頂,後面全是拼刺刀。
新興直播電商,極大挑戰傳統電商的格局,董宇輝可以一人撐起東方甄選,個人ip大有超越平台ip之勢,未來的行業即將大洗牌。
所以京東在這次618之前,不得不破題,不得不解題,一手穩住基本盤,一手謀求轉型的硬着陸。
破釜沉舟,才能絕地新生。
即便是通過降血本的手段去慘勝,那也要勝。
這也是京東能穿越到下個時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