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億度電“打捆”送出 “超級充電寶”來了

什麼是綠色?在唐詩里,它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在宋詞里,它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當下說到綠色,是零碳工廠里的排放指標,是沙漠光伏之海泛起的波濤。

近1.2萬面大鏡子

戈壁灘上的“向日葵”追太陽

北緯40度的河西走廊,平均每天有9個小時能享受充足的陽光,這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追光逐日,國內在建功率最大的“光熱+”電站正在施工。

這個五邊形的超級大鏡子叫定日鏡,它能像向日葵一樣追太陽。

它的原理是將太陽光反射到吸熱塔上,通過塔內熔鹽儲存熱量,產生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

每面鏡子里都內置軟件系統,既能獨立追光,又能編組發電。

一萬多面定日鏡圍繞着吸熱塔,像向日葵一樣“綻放”在戈壁灘上,這些鏡子都有着共同的目標,就是要把光斑一起打上吸熱塔這個靶心。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年四季在空中的位置不斷變化,一面鏡子的光斑上塔簡單,但讓一萬多面鏡子的光斑同時上塔談何容易。

定日鏡看似平面,實則是個凹面鏡,凹面的角度,決定着光斑的大小與質量。

以吸熱塔為圓心,由內到外,凹面鏡角度越來越大,每一環的面型都不一樣,秘密就藏在生產車間里。

工裝台上,130個螺栓安裝點位,被調整為不同高度,形成曲面。

調整好角度的工裝台,就是一個巨大的模具,定型出玻璃完美的聚光弧度。

定日鏡的外圍,正在安裝光伏板,“光熱+光伏”,無論夜晚,還是陰天,這個電站24小時發電,每年可以發出17億度綠電,這相當於57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綠色發展是一本大賬、長遠賬,也是一本整體賬和綜合賬,生產力向更高版本迭代,把綠的底色鋪好,才能有未來發展的高歌猛進。

中國這一座水電站用石頭堆成

這裡是雅礱江和金沙江的交匯口。兩江交匯,流入長江。

青藏高原雪水匯成的雅礱江,總計流量超過黃河,落差高達3830米,是中國最適合開發水電的河流之一。

王金國指揮長在雅礱江從事水電開發26年。

他腳下的大壩是目前我國已建成最高的土石壩,295米,完全由泥土和石塊填壓而成,不摻雜任何混凝土。

2022年3月,歷經17年的修建,兩河口水電站六套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未來,雅礱江上將要建成22座電站。利用自然資源,形成全流域梯級電站是全世界水電開發的理想模式。來自源頭的每一立方水都將22次衝擊水輪機,最大限度釋放它的勢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與兩河口水電站配套建設的柯拉光伏工程已進入尾聲。

一道山坡組成一個方陣,一期工程312個方陣,分布在23個山頭,山頭之間最遠距離接近80公里。全部三期工程建成後,將實現光伏發電和水力發電的“打捆”送出,每年可貢獻清潔電能20億度

科技的一次次創新與突破,讓人們再次看到新質生產力正在迸發出的強大力量。

新征程上,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向新而生,向綠而行,圍繞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答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