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清單32項年度重點任務!2024年成都都市圈建設這樣做

1月30日,由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成德眉資四市同城化工作牽頭部門協辦的《成都都市圈建設探索實踐案例彙編(2020-2023年)》發布儀式暨新聞通氣會在成都規劃館舉辦。省同城化辦公室對成都都市圈建設成效及案例彙編有關情況、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點工作計劃進行了介紹。

1月30日-2月24日,成都規劃館會同步舉辦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2020-2023年)主題展。本次主題展面向公眾開放,對成都都市圈在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開放合作、公共服務、生態環境、體制機制等八個領域取得的進展成效進行集中展示,配套開展成德眉資四市市民書畫展,並以互動打卡、故事分享、建議留言等多種形式與公眾互動。

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產值力爭突破3500億元

今年成都都市圈建設有哪些重點備受業內關注。發布會上,省同城化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成都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尹宏介紹了成都都市圈2024年工作要點。該份工作要點緊密銜接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和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聚焦9大板塊形成32項年度重點任務。32項年度重點任務劃分為三張清單,第一張清單為共同推進158個重大項目、第二張清單為129個重大事項、第三張清單為37個重要會議活動,同時將推進關鍵領域十件大事,實施18項可感可及民生實事。

其中產業跨區域建圈強鏈方面具體包括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力爭聚集規上企業800家、產值突破3500億元;加快培育鋰電新材料、晶硅光伏、特色食品等特色產業集群;共同打造全國醫療器械特色產業基地;合力引育優質主體,共同構建鏈主企業、公共平台、中介機構、產業基金、領軍人才等“5+n”產業生態體系。

科技創新方面具體包括加快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豐富多主體多元化優質科創載體供給;推動大科學裝置、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平台共用共享,帶動都市圈產業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優化科創生態島和成德、成眉、成資協同創新中心功能,常態化舉辦“校企雙進•找礦挖寶”“天府科技雲•科菁薈”“都市圈國企首購首用對接會”等活動,促進“產學研用金”供需對接,推動更多先進科技成果在同城化區域率先轉化和產業化。

開放協作方面具體包括進一步共享“兩場兩港”功能,共同申報天府空港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共建都市圈多式聯運體系,提升航空集疏運能力,優化鐵路港站點設置,推動國際班列運行、規則、品牌統一;完善自貿試驗區與協同改革先行區合作機制,推動市場採購貿易試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開放平台優惠共享、政策共用。

民生實事方面具體包括持續完善“智慧教育”主播學校與接收學校教師同步教研、同步培訓機制,建立產教融合信息共享機制,協同推進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推動二級以上醫院醫學檢驗檢查結果數字化互認,暢通醫保異地辦理渠道;加快建立數字化協同管理體系,深化防汛抗旱合作機制,推動成德眉資瓶裝液化氣、灶具等一體化監管,強化在危化品、森林防滅火等重點領域全時段風險監測防控。

▲活動現場

2023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2.78萬億元

目前,成都都市圈已順利完成起步期行動計劃,正實施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當日發布的《成都都市圈建設探索實踐案例彙編(2020—2023年)》聚焦《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的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開放合作、公共服務、生態環境、體制機制8個領域,具體包括100個案例,其中既有優化布局規劃引領機制構建等“整體性”的舉措,也有惠民利企“小切口”制度方法模式創新成效。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據統計,2023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2.78萬億元,佔全省比重46.3%、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全省發展主幹和成渝地區發展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其中產業協作方面,新型顯示等9條重點產業鏈持續壯大,跨市域協作配套企業增至1551家、同比增加3.3%;同時相向打造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和成資臨空經濟三大產業帶,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群集聚企業近3000家、產值超2300億元,成眉鋰電產業鏈產值超700億元,《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建設方案》在成資落地實施,“中國牙谷”產業鏈完整度全球第一。

協同創新方面,天府大道科創走廊啟動建設,成德、成眉、成資協同創新中心高效運行,在檢驗檢測服務、高性能算力服務兩個領域實現科技創新券互認互通,通過“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等科技成果對接活動促成四市校地合作項目超300個,都市圈內10個區入榜賽迪創新百強區。

城際交通方面,市域鐵路成都至資陽線全線貫通、預計今年9月建成投運,市域鐵路成都至眉山線、德陽線加快推進;成樂、成南、成綿高速擴容項目和天眉樂高速加快建設,累計打通13條城際“斷頭路”;都市圈日開行動車增至136對、發車間隔時間平均縮短至22分鐘,穩定運行15條跨市公交(2023年新增加1條),四市間日均流動人口於2022年突破60萬人次。

民生品質方面,同城化無差別受理事項增至241項,依託“銀政通”平台跨界融合金融服務和政務服務,通過線上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和公積金業務累計減少群眾跑腿超611萬人次;四市結對學校增至292對,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機構增至154家,2023年異地就醫直接結算541.8萬人次、醫保基金支付2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4.4%、41.7%;聯合舉辦招聘活動104場,共享就業崗位信息30.07萬個。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編輯 李鈺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