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重申“不造車”,不只是五年內不造車|鈦媒體焦點

“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在華為 2022 年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

簡單的一句回應,將近期圍繞於華為汽車業務的謎團撥開——前半句重申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戰略定位,後半句澄清了“huawei”logo出現在 aito 問界汽車的宣傳海報上,外界猜測“華為問界”成為華為汽車品牌一事。

“華為在汽車上的戰略沒有發生改變,依舊是‘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要成為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增量部件的供應商。”徐直軍說。

同時,他提到,華為已於 3 月 31 日發布了內部文件決議,重申“華為不造車”,文件有效期 5 年。

對於文件有限期之所以設定為 5 年,徐直軍解釋稱,“不代表華為只是在 5 年內不造車,而是華為內部文件最長有效期為 5 年。實際上華為十年內都不會造車,而且華為在汽車方面的戰略不會再反覆更改。

本月初,華為和賽力斯合作打造的 aito 汽車在多個社交平台發布的宣傳海報中用“huawei 問界”的全新標語替代了“aito問界”,同時華為終端官微的海報也使用了“huawei問界”字樣。當時,華為方面還曾表示,huawei 問界是華為生態汽車品牌,是華為開創的全新商業模式。

對此,徐直軍也作出了正面回應,表示近期注意到有些部門、有些合作夥伴、有些個人濫用華為品牌,目前在查處過程中。

徐直軍還表示,華為內部文件對華為標誌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規定不能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使用“huawei/華為”字樣,重點指出不能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的表達辭令。

“華為構築了三十多年的品牌不會被隨意濫用。”徐直軍強調稱,華為已經逐步開始對所有的旗艦店、銷售店所有的宣傳物料進行清理和整頓。據鈦媒體app了解,有華為門店人員表示已收到通知。

目前,華為在智能汽車業務上呈現出明晰的三條路線:

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華為向廠商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單純的買賣雙方關係;huawei inside(hi) 模式:整合華為與車企資源,由雙方共同定義、聯合開發,華為將為主機廠提供 hi 軟硬一體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合作對象包括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華為智選模式:華為將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及渠道銷售,並在品牌營銷層面與車企形成合作,問界正是這一模式下的產物。 

儘管三條路線並行,但在經歷了一系列業務調整之後,華為智選模式已然成為華為汽車業務的主營模式。

除了與賽力斯合作問界,據鈦媒體 app 了解,華為還將與奇瑞、江淮等車企以智選模式進行合作。其中,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選車基於奇瑞 e 平台,內部代號 e03,售價或在 20 萬元左右;與江淮合作的智選車進度稍慢,新車售價區間或在 20 萬~35 萬元之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華為重申“十年內不造車”的前一天,作為華為智選車合作夥伴,賽力斯於3月30日發布新品牌“藍電”,首款混動車型於當天上市,起售價13.99萬元。賽力斯稱,該車型使用比亞迪弗迪動力混動系統,搭載華為hi car車機系統。且藍電是獨立品牌,將建設獨立的銷售網絡。對於另起爐灶的原因,賽力斯方面並沒有公布原因。

另外,近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本次變更後華為將繼續以重要供應商身份參與公司自主品牌車型的開發及合作。

對於此次變更,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3月30日的業績會上表示,華為仍是廣汽集團的戰略合作夥伴,雙方項目仍在推進,此前廣汽集團計劃與華為聯合開發並於2025年發布新品牌,但目前廣汽已有埃安、昊鉑兩個新品牌,沒必要再推新品牌,所以和華為友好協商後,決定通過優勢互補的方法,將華為轉型為戰略級合作夥伴供應商。

對於賽力斯推出“藍電”新品牌,以及廣汽埃安與華為終止合作造車,這兩件事的疊加出現,使網上關於華為與車企合作造車是否進展順利,以及是否會被逼親自下場造車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

伴隨着全新的造車決議文件的發布,可以說華為再次向外界傳遞了其不造車的決心。徐直軍表示,華為汽車業務接下來會回歸到華為原本的戰略和定位上。

從現階段的發展來看,華為堅定不造車不失為一種最符合當下業務發展的狀態。此前也有多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 app 表示,華為目前完全深入整車製造的可能性較小。

具體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華為並不具備造車資質;二是汽車製造成本高昂,即便華為已經通過各種形式“補課”,但汽車工業依舊是投入巨大,且回本期極長的產業,對此時仍身處寒冬的華為來說,要持續將資金投入在汽車業務之中,風險太大。

結合華為汽車業務的發展來看,車 bu 成立三年以來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態,而根據余承東立下的flag,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不造車,或是華為的最佳選擇。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肖漫,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