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傳媒董事長譚江琦:從“在線”到“在場” 智能媒體視聽傳播的創新路徑 | 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

△譚江琦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3月30日,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開幕。當天下午舉行的“新時代視聽傳播創新論壇”上,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封面傳媒管委會主任、董事長譚江琦,以《從“在線”到“在場” 智能媒體視聽傳播的創新路徑》為題,發表主題演講,與現場嘉賓及同行分享了封面傳媒深耕智能媒體視聽傳播的諸多經驗。

△演講主題

1

“技術美學”升級

探索智能媒體視聽傳播新路徑

“大家是否知道,中國當下最頂流的‘女明星’是誰?”譚江琦率先從大熊貓花花講起,“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讓這個酷似三角飯糰的呆萌形象,紅透大江南北,許多人不遠千里飛到成都,排隊幾小時,只為與花花見面幾分鐘”。這也引出了她的分享主旨,“在傳播新格局下,視聽,已經成為用戶獲取信息最為直觀和便捷的主流方式”。

△直播和短視頻讓大熊貓花花成為頂流“女明星”

當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而堅持內容為王、技術驅動的封面新聞,近年也從對“快與慢”“虛與實”“變與不變”“多與少”等辯證關係的處理中,不斷探索智能媒體視聽傳播的創新路徑。

無論是每年1800餘次的直播報道,還是表達豐富觀點和內在的短視頻慢紀錄,在“快與慢”的節奏把握中,封面新聞以採集新聞事實為起點,以精準觸達用戶為路徑,以用戶滿意為標尺,通過多時態、多形態、多渠道的組合產品,為用戶提供精品視聽體驗。

隨着各種虛擬沉浸式視聽技術不斷湧現,封面新聞也在“虛與實”的空間建構中,不斷拓展傳播邊界,嘗試新的“技術美學”。

△封面新聞不斷拓展傳播邊界

其中,“虛”,即元宇宙技術應用帶來數字世界沉浸感和新聯結,讓用戶可以獲得彷彿身臨其境的“在場”體驗感、真實感,從而提升對內容的感知力,優化傳播效果。

譚江琦舉例:“去年,在中國五大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之際,封面新聞基於雲平台和XR技術,通過聲音、動畫、交互三種方式結合,打造出令人身臨其境的交互式主題樂園,神奇萬物濃縮於一個數字世界中;今年,封面新聞推出‘元里’全國兩會報道沉浸式交互體驗空間,讓用戶從瀏覽內容,變成了沉浸式‘逛’內容,趣味性與互動性並行。”

“實”,則是封面新聞在“5G+4K+AI”的探索與布局。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們用3D技術對谷愛凌的高難度跳躍進行了數字化還原和多角度拆分。數與實的結合,讓用戶能夠更真切、更直觀、更深刻、更專業地了解運動之美。”

2

強化創新能力

讓正能量與熱流量共振

新技術催生新的產品形態、新的傳播載體、新的應用場景。作為率先提出並踐行“智媒體”道路的主流媒體,封面新聞也在“變”與“不變”的技術進化中不斷強化創新能力。“封面新聞自創立起就堅持自建技術團隊、自研核心技術、持續創新融媒科技並向行業賦能。”

譚江琦介紹,封面新聞的機器人員工小封每天能寫稿數千條,還會寫詩,它繪製的畫作也被用作了開機屏和稿件配圖等,人工智能雲計算、5G,都在我們的傳播中得以及時應用”。

△封面新聞的機器人員工小封

與不斷進化的傳播技術以及生產工具、產品形態、呈現載體相對應的,是始終不變的、作為主流媒體的編輯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在科技進步的洪流中,我們重視科技、擁抱科技、敬畏科技,但也時刻保持對科技應用的理性、審慎態度。”

2022年,封面傳媒科技自主研發的“智媒審核雲”正式上線,系統支持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富媒體內容審核,實現對內容差錯、政治差錯全流程一鍵式校對,能夠全面提高審核效率、提升內容安全性、降低內容生產錯誤。“結合8年的產、學、研、用實踐經驗,封面新聞形成了一套規範性的主流媒體算法,讓內容價值與數據價值並存、正確導向與用戶興趣互融、正能量與熱流量共振。”

△2022年,封面傳媒科技自主研發的“智媒審核雲”正式上線。

3

追求情感認同與價值信任

實現流量與價值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封面新聞堅持視頻傳播的思路,積極做大自有平台,並大力拓展三方平台用戶。截至目前,用戶總規模超過1.9億,其中,封面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超過7134萬;在抖音、快手、微博、喜馬拉雅知乎等平台的媒體賬號用戶規模,均保持在第一梯隊;今年還拓展了小紅書平台,每周都有觀看量破千萬的視頻產品產出。

“當用戶和信息達到海量之後,從‘多’到‘精’甚至是‘少’,正引發我們越來越多的思考。”譚江琦指出,“一方面,處於飽和式傳播之中的用戶,對於無效低效信息的厭倦感、無序感交織累積;另一方面,一些自媒體為了博流量而無底線地傳播惡性事件和低俗獵奇視聽內容,也讓用戶的煩躁情緒和新聞迴避行為與日俱增”。

△譚江琦發表主題演講

對此,封面新聞提出“少一點流量焦慮,多一點主流氣質”的價值判斷,更多地追求用戶的情感認同與價值信任。如在報道孟晚舟歸國事件時,以“直播+短視頻”獲得全國網友的全程關注,與用戶愛國情緒高度共鳴,當天的正能量報道進入多平台熱搜,瀏覽量超10億,點贊超600萬。去年,在各大平台上線個人主頁顯示IP屬地功能當日,封面新聞發表評論正向引導輿論,連續兩天微博熱搜第一,話題閱讀量達4.8億。“這些報道,都實現了流量與價值的雙向奔赴。”

新技術不斷催生新的視聽模式,封面新聞也在不斷探索更新的視聽模式,讓用戶的體驗感從“在線”進化到“在場”。如將內容傳播平台從手機端不斷向外延展,車載屏幕、智能家居、城市大屏等,都成為新的傳播載體;積極拓展“傳媒+”產業邊界,連續三年為綿陽科博會搭建雲上博覽會,聯動三星堆博物館等文博機構開展文物數字化項目,運用XR等技術開辦封面數字藝術空間,舉辦集裝箱數字展覽等。

“從一張報紙,到一個客戶端,再到智媒體集群,封面傳媒始終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始終保持創新活力,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譚江琦說。

EN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