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台積電憑什麼能夠做到屹立不倒?甚至連美國脖子都能卡

前言:台積電這家企業憑什麼能夠做到屹立不倒。

這些年智能手機的發展可以說是超乎大家的預想,每年更新迭代的力度都很大,但是這其中最為核心的芯片,目前依舊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

而國內目前也只有華為具備研發芯片的能力,但是仍然需要交給台積電進行代工生產製造,這是因為台積電目前掌握世界最為先進的4nm支製程的工藝。

在當今科技圈內,芯片短缺已經是眾多廠商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亞洲的範圍內有兩家非常知名的半導體企業,分別是三星和台積電。

對於這兩家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互相競爭,互相保持警惕的,而且在納米領域內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從2005年開始,這家台灣的企業就一直保持在營業利潤領先,而當時在芯片代工領域內,還有15家的公司在生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目前只有台積電依舊屹立不倒。

所以對於台積電為何能夠在眾多的芯片代工廠商中脫穎而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具有卓越的領導人

正所謂有一個卓越的領導人,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助力,能夠更好的進行宏觀調控,能夠更好的進行大方面的把握,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在創辦之處,就立下挑戰世界的大格局和大決心。

第二:台積電員工的持續求新求變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一家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持續的創新,求技術上的突破,只有如此才能夠不斷地在技術上領先,只有如此才能夠在人才上領先。

第三:政府為台積電創造的產業環境

企業想要發展,產業想要壯大,這離不開配套的設備和相應的政策,從而能夠吸引眾多海內外的頂級人才與龐大的資金匯聚,這也是能夠形成產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前提。

綜合來說,這三項是台積電能夠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也是讓台積電能夠在眾多工廠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不過很多人都說台積電的成功,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幫助和大量的資金,若深入了解,就會知道這只是在台積電初期的時候起到重要的幫助,而在後期還是需要依舊台積電自己的發展和努力。

不論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家企業的成功,個人認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企業的主要領導人所具備的決心和格局,是決定這家企業能夠得到發展,能否走向長遠的關鍵因素。

台積電這家企業的成功,在華為被美國制裁之後,慢慢地從幕後走向台前,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年台積電的身影可以說是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但凡是和芯片有關的消息,就多多少少都和台積電有關係,即使是科技如此強大的老美,也是親自下場好幾回,希望台積電能夠儘快赴美建廠。

其實大家都能夠明白,雖然美國在芯片領域內的設計很厲害,佔據全球70%的份額,但是這些年老美在芯片製造水平上面可謂是一落千丈,從1990年37%下降到2020年12%,可以說一口氣都快跌到底了。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台積電一家企業的代工營收,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就佔據全球市場的53%,這真的能夠說的上是晶圓體導航行業的翹楚。

那麼換句話來說,如果老美沒有台積電為其進行代工生產芯片,可能美國的芯片產業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大眾熟知的蘋果AMD等。

所以在芯片這個領域內,台積電確實是王者,能夠將華為斷供,更能夠影響到老美。

那麼問題是,台積電為何能夠在芯片製造業方面如此的牛,這幾十年的歷程中,台積電又經歷了什麼?

大傢伙接着往下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為何芯片行業能夠在台灣落地生根?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將時間往回撥40年,但是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中才是扛把子所在,曾經一度做到半導體行業的第一,但是在關鍵的一場“戰役”中,日本熟了。像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英特爾、AMD等公司,在那個時候都是日本的手下敗將,被打的丟盔棄甲。

就連曾經很厲害的英特爾因而也被迫裁員,最後無奈的轉型,大家能夠想象到當時的小日子是如何的厲害,即便是老美也很慌啊,這樣下去,我自家的公司還有活路嗎?所以就“絞盡腦汁”地想出來一個主意,因為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太發達,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安全。

看來老美這個習慣還是有歷史可尋的,誰強大企業就害怕誰,是不是這個理由聽起來也非常的耳熟,這其實就是現在美國對於華為的制裁,如出一轍。

當時老美可以說是,說干就干,立馬就通過立法認定日本的半導體行業屬於傾銷,如此一來,美國的企業趁機將其瓜分,要說這樣的一通操作下來,日本的半導體行業想要再次起飛,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就連發展的後勁都沒有了。

而這個時候,問題又出現了,小日子被錘了,但是芯片依舊還需要啊,這誰來製造芯片,就成為當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了。

當時的那個時代,芯片產業的發展遠遠沒有現在這麼強大,除了需要使用先進的設備外,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那個時候,老美的勞動力太貴了,如果自己去生產的話,這壓根就不划算。

所以對於老美,他需要的是成熟,穩定的、高精度的芯片,在打擊小日子後,美國重新將芯片產業進行劃分,自己掌握賦值最高的芯片設計,這也是為何製程最先進的芯片,都是有美國設計出來的。

而剩餘相對低端的生產方面,就交給日韓等國家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這樣分散開來,即便是有一個小弟能夠突破,也不會對自己產生影響,因為美國是在不想看到,再出現一個像之前日本一樣能夠擁有全產業鏈的,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積電才慢慢地能夠發展起來,通過不斷的努力,台積電終於將製造芯片最為重要的設備-光刻機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台積電受到影響,有過短暫的低潮期,所以元老張忠謀再次出山,即便是78歲高齡的他,依舊眼光毒辣,選擇在手機市場擁有光明前景的芯片,開始集中力量發展28nm的工藝製程。

最後,對於芯片行業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台積電能夠審時度勢研發新製程,進軍芯片領域,這些措施都讓台積電遠遠的將同行甩在身後,成為芯片代工生產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