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考古”挖出了誰的寶藏?

文 | 張宇馳

“羊胎素”梗爆火,王心凌“回憶殺”,劉華強在二創視頻中一遍遍“劈瓜”……互聯網“考古”成了一種新興的互聯網現象,部分網友樂在其中。

電視劇《征服》片段。

“考古”這一行為,最早多見於娛樂圈,粉絲通過整合素材,維持對偶像的討論熱度,類似於“炒冷飯”。逐步延伸至一些經典作品,用以懷念過去或是“古今互鑒”。發展至今,“考古”陣地遍布各大網絡平台,形式也更加多元。知名人物早期的照片、言論甚至部分難登大雅的“黑料”都能成為“考古”的內容,被有組織地挖出,成為新的爆款。

互聯網有記憶嗎?在“考古學家”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過去的記憶常依賴器物維持,書籍、報紙、老照片,雖適合珍藏,但查閱和分享殊為不易。互聯網時代信息介質的變化,實現了擴容和提速。搜索引擎的發展,為更多普通人提供了一把低門檻、高產出的“考古工具”,人人都可參與內容生產的過程。從“獨樂樂”到“眾樂樂”,“考古”凝聚起受眾群體的共同記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

互聯網“考古”的風靡,一方面實現了“眾口鑠金”,挖出“寶藏作品”;另一方面重新定義了“寶藏”,提供了多樣化的內容。熒幕上光鮮亮麗的形象自然值得珍藏,生活中的點滴流露也可被津津樂道。一向嚴肅的撒貝寧也會調侃“北大還行”,冬奧奪金的蘇翊鳴竟是《智取威虎山》中臉蛋通紅的小栓子。

“考古”拼湊出立體可感的公眾形象,拉近了網友與名人之間的距離。“原生態,不偽裝”的“寶藏男孩女孩”反而更受追捧。

【作者】 張宇馳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