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給華為帶貨,“屏蔽外鏈”的互聯網再遭監管,科技的初衷呢?

個人原創,侵權必究

互聯網企業算得上科技企業嗎?有一條評價美團的評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個看似偽命題的問題,卻在各大論壇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討論,細思極恐!

來源於網絡

這個在科技領域一眼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題,為什麼卻又無時無刻給人一種相互割裂的感覺。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便捷,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實戰數字化認為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肯定不能背這個鍋,那麼有且只有互聯網企業或者互聯網企業的經營者了。

沒有國家支持,哪有資本的風口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長出一個小翅膀,就能飛得更高”這是小米的雷軍在創業和投資論壇上的發表的一句名言,至今成為了很多人引用的創業金句。有點諷刺的味道,也不必介懷,這個更適用於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們。反之,為什麼會有風口,改革開放30年,互聯網產業發展22年了,都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沒有國家支持,哪有資本的風口

來源中商情報網

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初衷和價值

互聯網企業追求市場,追求效益,為股東創造利益這些都無可厚非。而且很多互聯網企業把這些作為企業價值觀,例如:像阿里巴巴價值觀“新六脈神劍中的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美團企業的價值觀中的“以客戶為中心”;新浪的價值觀“以客為尊”等等。

很高興我們依然能夠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服務的對象,確實很多互聯網企業也是這麼做的。因為我們除了客戶的稱呼以外,在大數據的背後,10億多的網民還被稱呼為一個個的流量,通過淘寶、微信、抖音等等應用串聯成為每家互聯網企業的私域流量,而且以此構建了人為的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

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初衷是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打通流量壁壘、打破信息孤島是互聯網企業初衷和價值,如今的做法卻更像是互聯網企業的“私人流量”。

偏離技術初衷的價值

再回到互聯網企業算得上科技企業嗎?這個問題上。

第一點技術價值,互聯網技術對於APP和小程序端口的研發應用,數據庫的編寫實現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發明及運用。對於傳統企業經營、生產和生活數據的統計、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二點商業價值,互聯網產生的大數據更應該幫助傳統的企業進一步了解產品、了解用戶、了解現狀,進而為企業切實解決如何提升運營現狀、目標客群在哪裡、與競品的優劣勢、企業經營中又有哪些需要改進等等的問題,展現互聯網技術的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

第三點社會價值,互聯技術產生的不同維度的大數據,很多時候又不直接與個人和企業產生直接聯繫或者錨定那個特定的行業。例如熱點新聞排行、出行大數據、銷量排行榜等等,勾勒出的是群體的喜好和行業發展方向等。它確實能引導和指導企業和個人如何生產、生活。

互聯技術還是高科技技術,如上所說。被劃分為非科技技術,這個鍋技術本身不背。

依仗壟斷地位和“私人流量”,利用“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版權壟斷”“數據安全”等等經營手段為一己私利,損害整個行業甚至盯着老百姓的菜籃子妄圖把資本的一套“把豬養肥了再殺”理論,奉行到各行各業,從這裡看互聯網企業更像是營銷公司、服務企業,哪有科技企業的樣子。說是以客戶為中心,其實是為資本不擇手段的負責,難怪中紀委說狠話“不要妄想大而不倒”,難怪前人行行長周小川批“贏者通吃”。

為什麼人民網甘心為華為帶貨,都是在國家政策長大的,因為華為5G技術、芯片技術、自主鴻蒙操作系統等等,切切實實的為行業、甚至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1.部分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取向有沒有錯?

2.互聯網企業什麼時候能回歸科技的初衷?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