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電商維權環境的日益複雜化,電商平台給予品牌方維權的支持力度越來越低,導致現在很多品牌方都在找第三方控價公司幫助自己做渠道管控,解決一些惡性低價、假貨、串貨的問題。
而第三方控價公司屬於服務型公司,這裡就有一個收費多少的問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說一下維權公司參考報價高低的幾個維度
1、品牌數量/產品SKU數量;
2、管控平台有哪些;
3、管控的頻次(一周一次/二次/三次/兩周一次);
4、管控難度(判斷現存鏈接的情況,疑難鏈接的佔比);
5、有無特殊需求。
以上這些內容都會影響第三方控價公司對價格的判斷。
不過有一點值得說一下,普遍的第三方控價公司都是根據經驗來報價的,比如1類的範疇報價1-2萬,2類的範疇報價3-5萬之類的,但這樣報價的話其實相對缺少一個根據,口頭報價在某種意義來說還是有點不嚴謹的。
這裡可以推薦務新網絡這家公司的報價系統,他們的報價來源於他們的核算表,這個表格比較厲害,裡面大小公式非常多,依據人力成本、鏈接數、平台、管控頻次等內容來核算出兩種報價,一種是成本價,一種是標準價。顧名思義,成本價屬於不賺錢的,能以這個價格合作的話,估計兩家公司的關係不會差的。
回到正題,這裡也有給品牌方的建議,如何精確地給到第三方控價公司自己的管控要求和各項標準很重要,從我六年的經歷來說,遇到被宰的品牌方不要太多,不乏很多2萬能做一年的品牌方,因為不了解行情,最終花了4萬甚至6萬去合作的。最後發行做的效果卻是一般般,跑去問控價公司怎麼回事,人家還跟你說你給的錢少了,得再加點錢,效果才會做到最好,如此,又被騙了一年~,等到第三年去找別的控價公司一打聽,哦豁,我真的是***?!
建議有幾點:
1、品牌數量/產品SKU數量(這裡品牌方要做自我評估,不管是品牌還是具體的SKU產品,其實都有重點與非重點的區別,而品牌方主要管控的肯定是重點品,非重點可以適當給降低要求。畢竟也要給經銷商一些操作的空間,控好重點品就可以了。而當所有產品做了這樣的劃分之後,比例得當的話,費用一般可以降低25%左右)
2、管控平台(某拼平台目前確實很難做出效果,花大力氣花大價錢其實也收效不大,建議真的沒必要,可以適當降低處理要求。因為第三方控價公司對這個平台的報價佔比還比較高,一般比淘寶的報價都會高一些。當管控投入和效果回報不成正比的時候, 還是建議降低這類平台的管控要求,這裡包括某拼和某魚)
3、管控的頻次(作為控價公司內部人來講,建議一般的品牌一周一次就可以了,多了一周兩次也行,再多的話就是浪費了。因為篩查鏈接、通知、投訴都要時間,銜接的處理也都有間隔的時間跨度,超過一周兩次的話,妥妥的白做,因為上一輪處理結果還沒出來,你繼續做一遍不就是白做嗎)
4、有無特殊需求(這個看情況,比如有些品牌方要做經銷,或者產品鏈接非常少,完全可以做一個限量類型的合作,沒必要用到常規的全包合作,因為有些服務用不到,那就屬於浪費了。而限量的合作,一般的控價公司都是給與一定的數量,成功的才計數,不成功的不計數,其實就很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