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高管多次重申,是什麼給了華為不造車的底氣,自負或者短視?

隨着小米、大疆、小牛等都說要造車,造車圈似乎越來越擁擠了,但華為卻一直背道而馳。

這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一次強調,華為不造車,造車的不是華為。

再加上此前的徐直軍、任正非、余承東等等,華為已經有多個高管,在不同的場合,多次重申了,華為不造車,華為真的不造車。

在一眾知名企業投身造車的時候,華為從2012年就開始關注和進入汽車領域,為什麼這麼多年了,還是決定不造車,是什麼讓華為有如此底氣?

造車

中國造電動車的第一個不知道是不是樂視的賈躍亭,但賈躍亭絕對是第一波造車者,估計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他都是第一批玩家。當然特斯拉的馬斯克是第一批玩家中最成功的一個,而賈躍亭是最慘的一個。

馬斯克特斯拉的成功有其特殊性,當然也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讓廣大企業家和創業者,以及資本都湧向造車市場。但特斯拉的成功並不代表着每個人都能成功,看看失敗的案例,或許更有可能讓人警醒和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賈躍亭造車,雖然沒有失敗,但其中的曲折更讓人清醒。

2014年賈躍亭正式開始他的互聯網造車計劃,他的目標是通過樂視的努力,可能讓中國的汽車產業第一次站在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前沿,甚至努力讓樂視成為百年一遇的汽車產業變革的引領者;按照計劃2017年首款量產車型就會問世。

2016年9月,樂視汽車完成超10.8億美元的A輪融資。兩個月後,樂視生態戰略因資金危機緊急剎車,彼時賈躍亭表示樂視造車已經燒掉超過150億元。

2017年CES上,賈躍亭帶着FF的首款量產車型FF91亮相,並公開表示還需100億元就能保證生產。

2017年12月,FF獲得恆大20億美元的融資,但恆大的出資是有條件的,即如2019年若不能實現量產,賈躍亭將失去FF的控制權,但最終雙方對簿公堂;陷入資金困難的賈躍亭出售了FF在美國的工廠和部分土地。

前前後後五年多的時間,賈躍亭燒光近30億美元,但仍未實現量產。

再看看,國內幾個新勢力造車花了多少錢。

以目前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為例,截至2020年,根據公開融資信息和財報,蔚來汽車的融資總額為835億元,現金儲備為425億元;理想汽車的融資總額為362億元,現金儲備為298.7億元;小鵬汽車 融資總額為458億元,現金儲備353.4億元。2020年,三家公司毛利率集體實現轉正,如果簡單來算,三家公司成立至今分別花掉410億元、63.3億元和104.6億元。

當然,作為第一梯隊的造車新勢力,和第一批吃螃蟹的賈躍亭,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都還處在發展初期階段,投資額和競爭力相對還不是很強,現在在眾多大玩家進場的情況下,100億估計肯定是不夠花的,例如恆大、百度、阿里、小米,等等,哪一個不是有錢的主?

華為為什麼不造車?

據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華為從2012年便開始調研考慮造車的事情,但一直到2021年,還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

華為憑什麼堅持這個觀點?

技術,華為的技術才是不造車最大的底氣所在。

吉利李書福說,汽車很簡單,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其實幾百億對於華為來說,也算不得什麼大的投資。

4月18日上午,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新品發布會後的媒體溝通會上,王軍說,華為要持續加大對汽車行業的投入,今年在研發上的投資將達到10億美元,研發團隊超過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團隊超過2000人。一年的投資10億美元,也有好幾十億人民幣,所以說不造車,對於華為來說,肯定不是錢的事情。

那就只剩下戰略和技術布局的事情了。

其實在技術和產品領域,一直都有兩個方向,例如手機領域的高通和所有手機廠商;系統領域的谷歌和所有手機廠商;當然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蘋果的硬件加軟件。

汽車智能化,很有可能和當初的手機智能化一樣,以硬件加軟件的商業模式存在。

硬件作為表面上的東西,而軟件卻可以作為更深層次的存在。軟件的功能和底層技術邏輯,更加符合華為對技術的追求,就像現在的手機系統鴻蒙一樣。

既然想做更加深層次的東西,那麼就必須避免與表面上的汽車廠商形成競爭,也是為了避免與客戶形成競爭。

因此,類似手機領域的高通和谷歌,才是華為對自己在汽車領域的定位。

華為不造車,並不是自負,也不是短視,而是華為多年來汽車技術研發的投入和積累,以及取得的成果,這或許才是華為的真正底氣所在。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我是@譯明聊科技 在路上的創業者,關注我,每天與您分享對科技的感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