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的二創視頻各有特色,甚至常常超越了原視頻的創意!Google創意實驗室(Google Creative Lab)為慶祝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名曲《Bad Guy》在YouTube播放次數超過10億次,將素人翻唱或樂器演奏等上千個二創內容打造神經網絡運算框架,通過人工智能方式分析這些視頻內容,進而打造無限時長播放的“Infinite Bad Guy”,讓用戶每次點擊時都跑出不同的封面和詮釋風格內容,重複聽這首歌也不會厭煩。
Google創意實驗室針對這些視頻內容打造神經網絡運算框架並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分析,讓系統具體了解每個視頻中對應音樂節奏、歌詞斷句,進而可在用戶手動點擊不同選項,或是由系統自動切換不同視頻內容時,依然可以流暢地詮釋《Bad Guy》歌曲內容,即使部分視頻的音量大小、音調高低、演奏風格有些不同,但通過Google創意實驗室的人工智能技術重譯之後,都能順利接上前後節奏與歌詞,用戶聽起來也不會尖銳刺耳。
在Google打造的“Infinite Bad Guy”演奏項目里,總計使用超過1萬5000個與《Bad Guy》歌曲相關視頻,其中不少視頻節奏甚至快過原本歌曲版本,同時也有不少視頻演唱歌詞是以不同語言呈現,但藉由人工智能學習、分析,顯然可以通過串聯、重組方式,讓《Bad Guy》歌曲能以全新風格重新詮釋。
法國巴黎的Sony CSL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也有類似做法,通過FlowMachines項目,藉由人工智能方式擴大音樂創作可能性,其中包含通過名為Style Palette學習模型進行訓練,讓系統可以配合人指定伴奏與和弦演奏風格,即可分析、學習,進而形成不同伴奏與和弦組合,讓計算機系統也能協助創作音樂。
在此之前,Sony CSL也曾以FlowMachines項目,分別用披頭四與美國爵士樂曲風格創作名為《Daddy’s Car》及《Mister Shadow》全新改編樂曲。
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生活中的創作、娛樂,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內容創作、藝術作品出自計算機之手,人類未來在藝術創作所扮演角色,反而需通過編寫程序來呈現創作概念,讓計算機去輸出藝術作品,反之,若是少了原創精神,人類在創作的角色反而流於編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