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2025年07月06日16:42:04 科技 1195

前幾天在小區便利店遇到鄰居陳姐,她一邊掃碼付包子錢一邊嘆氣:“現在錢太難賺了,我在超市幹了十年,工資才漲了兩千塊,連孩子補課費都快交不起了。”

回家路上刷到動態,做電商的 95 後小吳剛曬完訂單截圖,上個月凈利潤 18 萬,配文寫着:“其實賺錢不難,難的是你還在用十年前的老辦法。”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現在賺錢太難了,實際上真的難嗎?覺得難的人,普遍是沒摸到賺錢邏輯的人,摸到賺錢邏輯的人,隨便賺。

我在很短的時間裡,一年多收入翻了10倍以上,26歲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接下來我會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和大家聊聊賺錢這件事,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 天天要聞

第一點:把自己變成 “超級個體”,比死守死工資聰明 100 倍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錯覺:只要考上好大學、進了大公司、熬到管理層,就能過上安穩日子?但現實是,35 歲被裁員的程序員、40 歲被迫轉型的教培老師、50 歲遭遇門店轉讓的實體店主,都在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把自己綁在 “崗位” 上,其實是最危險的活法。

真正的高手早就明白:這個時代最值錢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技能,而是 “能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組合”。

要想獲得財富,你必須成為一個超級個體,用獨特的技能組合,在市場上找到不可替代的定位。

工業時代,流水線生產需要 “標準化人才”,所以我們被訓練成標準化人才,但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越來越碎片化,企業需要的是 “能寫代碼 + 懂用戶運營 + 會數據分析” 的複合人才,市場願意為這種 “1+1>2” 的能力組合支付高價。

就連麥肯錫這樣的頂級諮詢公司都在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超級個體” 的收入增速將是普通上班族的 5-10 倍,因為他們能同時解決多個維度的問題,相當於 “一個人活成了一個團隊”。

朋友小林前兩年從律所辭職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

但她早就發現:很多中小企業主需要法律諮詢,但付不起高昂的律所費用;普通上班族遇到勞動糾紛,根本不知道怎麼維權。

於是她把 “法律專業知識 + 短視頻運營 + 用戶溝通技巧” 組合起來,在平台做 “職場法律科普”。

她的視頻里,既有《試用期被辭退怎麼辦?》這種實操乾貨,也有《老闆讓簽自願放棄社保協議,敢簽嗎?》這種痛點內容,不到一年就積累了 50 萬粉絲。

現在她不僅靠廣告和諮詢費月入 10 萬,還開發了 “企業合規課程”,年收入輕鬆破百萬。

她說:“以前在律所,我只是個‘會打官司的律師’;現在我是‘能幫普通人解決法律問題的一站式服務者’,價值自然不一樣。”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看看自己的能力清單:除了本職工作,你有沒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 “差異化技能”?比如會計會不會用 Excel 做數據分析?老師會不會做線上課程設計?設計師會不會寫文案?如果你的能力還停留在 “單一維度”,那你永遠只能在 “崗位市場” 里和別人拼體力、拼加班,永遠賺不到 “能力組合” 的溢價。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 天天要聞

如何成為超級個體呢?

先做 “能力拚圖”,找到你的 “黃金三角”。列出你會的所有技能,包括本職工作、業餘愛好、甚至生活經驗,比如擅長溝通、會做 PPT、懂攝影。

然後按照 “市場需求度 + 個人熟練度 + 差異化程度” 篩選,找到最能形成組合的三項技能。比如 “英語 + 外貿經驗 + 短視頻” 可以做電商博主,“心理學 + 寫作 + 家庭教育” 可以做親子教育顧問。

接着用 “問題導向” 包裝你的價值。不要說 “我會 XX 技能”,而是說 “我能幫 XX 人解決 XX 問題”。比如普通程序員說 “我會寫代碼”,超級個體要講 “我能幫中小企業用最低成本搭建線上商城,讓訂單量提升 30%”。把技能轉化為 “解決方案”,你的價值才能被市場看見。

最後從 “小場景” 開始驗證你的組合。不要等着辭掉工作再開始,先在業餘時間做 “微創業”。

比如周末去市集擺攤賣自己設計的文創產品,接 “PPT 定製” 訂單,在平台發 “行業揭秘” 視頻。通過小場景驗證你的能力組合是否有市場,再逐步放大。

第二點:在細分領域當 “隱形冠軍”,比擠破頭追熱點強 1000 倍

小區里的張姐,三年前因為孩子沒人帶被迫辭職,在家刷手機時發現一個痛點:很多家長給孩子買衣服總是買大一號,結果衣服不合身、浪費錢。

她本來就會裁縫手藝,於是試着在網上掛了個 “童裝改衣” 的服務,專門幫人把過大的童裝改到合適尺寸,改一件收費 20-50 元。

沒想到這個看似 “冷門” 的服務突然爆單,因為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童裝更新快,買大一號改一改,能穿更久,還能省錢。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 天天要聞

張姐後來開通了自媒體賬號,拍改衣過程的視頻,展示 “把 120 碼的外套改成 100 碼”“把長袖連衣裙改成短袖” 等實用技巧,吸引了 20 萬寶媽粉絲。

現在她不僅改衣訂單排到三個月後,還開發了 “童裝改衣教程” 線上課,年收入輕鬆突破 80 萬

這就是細分領域的力量,很多人還覺得只有做直播電商、新能源、AI 這些熱門行業才能賺大錢,現實是,熱門賽道早就擠滿了巨頭和資本,普通人進去只能當 “炮灰”。反而是那些 “小到沒人注意” 的細分領域,藏着讓普通人逆襲的金礦 —— 因為需求永遠存在,而競爭幾乎為零。

就像日本 “壽司之神” 小野二郎說的:“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勝過在萬千大事中平庸。” 賺錢的真相從來不是 “越大越好”,而是 “越精準越好”。

互聯網時代有個 “長尾效應”:主流市場就像一個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雖然顯眼,但競爭激烈;水面下的長尾部分看似微小,加起來的總量卻遠超主流市場。

而且隨着個性化需求的爆發,每個細分領域都能養活一批 “小而美” 的創業者。

美國有個剃鬚刀品牌,創始人發現:傳統剃鬚刀價格高、購買麻煩,而男性用戶對 “性價比 + 便利性” 有強烈需求。

於是他聚焦 “平價訂閱式剃鬚刀” 這個細分市場,用一句 “我們的刀片,比你前任還鋒利” 的魔性廣告,三年斬獲 320 萬用戶,最終以 10 億美元被收購。這就是細分市場的力量。

如何找到細分金礦呢?

先去每天記錄 3 個讓你感到不便的瞬間,比如 “帶娃去餐廳沒有兒童餐具”“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挂號”“健身後找不到合適的拉伸指導”。這些痛點背後,都是潛在的細分需求。

然後用 “過濾法” 篩選高價值細分。從記錄的痛點中篩選符合三個條件的:目標人群明確,比如寶媽、老年人、健身愛好者;需求頻次高,每周或每月都會發生;現有解決方案不足,要麼太貴,要麼太麻煩。

比如 “寵物臨終關懷” 這個細分領域,就是因為傳統寵物店不提供相關服務,而養寵人群有強烈情感需求。

記住:細分市場的核心是 “精準解決小問題”,越小越容易站穩腳跟。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 天天要聞

第三點:用 “槓桿思維” 放大你的價值,比埋頭苦幹高效 10000 倍

賺錢不是拼體力,而是看你能撬動多少 “外部資源”

真正能賺大錢的人,都在用 “槓桿” 放大自己的價值 —— 用別人的時間、別人的資源、甚至算法的力量,讓自己的努力產生 “指數級增長”。

就像巴菲特說的:“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這裡的 “濕雪” 就是你的核心能力,“長坡” 就是能放大你能力的槓桿。

工業時代,收入是 “線性的”:你工作 8 小時賺 800 元,工作 16 小時賺 1600 元,上限是你的體力。

但互聯網時代,收入可以是 “指數級的”:你花 1 小時寫一篇爆款文章,可能被 10 萬人閱讀,帶來廣告收入、課程轉化、合作機會,這些收益會在未來持續產生價值,這就是 “內容槓桿” 的力量

還有 “人脈槓桿”:你認識一個關鍵人物,他給你推薦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又給你推薦三個客戶,滾雪球式的人脈積累會讓你的機會呈幾何級增長。

而 “產品槓桿” 更厲害:開發一個標準化的課程、軟件工具,賣 1 份和賣 1 萬份的成本幾乎相同,邊際成本趨零,收入卻沒有上限。

我關注的博主大飛,五年前還是個在廣告公司加班的小文案。

他發現很多中小企業主不會寫營銷文案,於是花 3 個月把自己的文案經驗整理成《7 天學會寫爆款文案》的課程,放在網上售賣。

剛開始每天只能賣出去一兩份,但他堅持在自媒體號發免費文案乾貨,吸引了大量粉絲。

隨着課程口碑傳播,加上平台算法推薦,他的課程銷量突然爆發,單月銷售額突破 50 萬。

後來他用賺來的錢組建團隊,開發了 “文案模板庫”“AI 文案助手” 等產品,用 “產品槓桿” 放大價值。

現在他的年收入超過 1000 萬,而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反而比在廣告公司時更少 —— 因為他早就跳出了 “用時間換錢” 的陷阱,靠課程、工具、團隊這些槓桿,讓自己的價值成百上千倍地放大。

我們如果要玩槓桿,應該怎麼做呢?

可以用 “輕資產內容” 撬動流量紅利

選擇一個你擅長的領域,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可以是乾貨文章、知識短視頻、教程視頻。內容不需要多精美,關鍵是 “真實、有用、能解決問題”。

比如你會做家常菜,就拍 “10 元搞定打工人晚餐”;你會整理房間,就拍 “5 平米出租屋改造指南”。內容發布後,平台算法會幫你把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實現 “一次創作,多次收益”。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恰恰相反,做到這 3 點,不賺錢很難 - 天天要聞

還可以用 “價值交換” 搭建優質關係網。放棄 “無效社交”,專註和 “能互相賦能” 的人建立聯繫。比如你是做電商的,可以給自媒體博主免費寄樣品,換取產品測評;你是做設計的,可以幫創業朋友免費做 LOGO,換取項目推薦。

人脈的本質是 “價值互換”,先讓自己成為 “有價值的人”,再用 “小成本付出” 激活關係網,你會發現機會會自己找上門來。

更可以把 “技能” 打包成 “標準化產品”。

如果你有一項技能,比如 PPT 設計、英語翻譯、短視頻剪輯,不要只做 “一對一服務”,試着把它變成 “標準化產品”。

比如把 PPT 設計經驗做成《30 套高逼格 PPT 模板》,把英語翻譯技巧做成《外貿英語速成課》,把短視頻剪輯流程做成《零基礎學剪爆款視頻》的教程。這些產品可以在網上賣,實現 “一次開發,無限售賣”,讓你的收入突破時間限制。

分享完畢,看完有啟發的朋友,可以拍拍我~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今日有傳聞稱,小米與徠卡的合作關係即將結束。對此,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回應稱:“上次是2023年6月1日,番茄發了個微博說小米14就是最後一代了。我轉發了文案搭配的是“這就胡說了”,這次居然進階了,來了個據報道,還有作者……我的回復也需要進階,請大家笑納:這還是胡說。”...
微信重大更新! - 天天要聞

微信重大更新!

7月4日,騰訊宣布微信重大更新——優化聊天記錄備份。據了解,優化後,用戶可以將手機聊天記錄備份至外部存儲設備。聊天記錄還可以選擇“自動備份”。
混動轎車終局首選,“智能電混四驅轎車”領克10 EM-P全球首秀 - 天天要聞

混動轎車終局首選,“智能電混四驅轎車”領克10 EM-P全球首秀

在新能源市場“價格戰”白熱化的當下,領克只卷價值,卷技術,卷產品。在此背景下,領克首款中大型豪華運動轎車——領克10 EM-P迎來首秀亮相。新車定位“智能電混四驅轎車”,標配四驅和激光雷達,首次將高端配置一同下放至20萬級主流汽車市場。這種“頂配變標配”的平權
百年MG加速新能源布局:2年13款新車矩陣,全面ALL IN電動化賽道 - 天天要聞

百年MG加速新能源布局:2年13款新車矩陣,全面ALL IN電動化賽道

6月30日,擁有百年底蘊的MG品牌,正式宣布全面 All in 新能源。背靠上汽集團雄厚的技術實力,規劃未來 2 年推出 13 款全新新能源車型,產品矩陣覆蓋純電、插混、增程三種動力形式,轎車、SUV、跑車、獵裝車四大車身類型,這場轉型不僅是動力革新,更是百年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 天天要聞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新華社貴陽7月6日電 題: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新華社記者周宣妮 “很期待看到中國無人駕駛汽車如何從貴州工廠走向歐洲乃至世界,未來也許像我一樣不會開車的人也能在AI輔助下安全駕駛。”來自塞浦路斯的巴黎政治大學學生費奧多爾·德米特連科在貴州試乘無人駕駛巴士時如此感慨。 2日至7日,在貴州的青山綠水...
小米YU7今日交付,雷軍向首批車主交車,並親手開車門 - 天天要聞

小米YU7今日交付,雷軍向首批車主交車,並親手開車門

7月6日,小米YU7正式開啟全國交付,覆蓋全國58個城市。雷軍發文表示:今天下午,小米YU7正式交付首批車主。希望這台車,陪伴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你和你們,解鎖更多美好體驗。感謝大家的支持與信任!有多位網友發布視頻和照片,今日雷軍在北京小米科技園親手給首批YU7車主交付新車,並為他們開車門。6月26日19:00,小米首款SU...
19.58萬元起售,小鵬G7正式上市 - 天天要聞

19.58萬元起售,小鵬G7正式上市

2025年7月3日,小鵬G7正式上市,這次一共3個版本602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Ultra,售價分別為19.58萬元、20.58萬元和22.58萬元。定位中型純電SUV,主打家庭定位的5座車型,這次小鵬G7還給出了哪些亮眼的科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