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王言
順豐在降價的路上越走越遠。
前不久,順豐公布了2025年4月運營情況,速運物流業務、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合計收入為239.15億元,同比增長12.42%。分業務看,速運物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85%,業務量同比增長29.99%;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20%。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而在各項數據增長的情況下,順豐單票收入下滑就顯得尤為扎眼。
但如果將視野拉寬看,順豐其實一直在通過放棄“溢價”,擴大產品覆蓋面,從而保持業績的增長。畢竟,在經濟換擋和行業存量式競爭的背景下,依靠溢價驅動的增長早已遭遇瓶頸。
當前,順豐基本面的增長,其實是建立在穩定時效快遞的同時,拓展經濟快遞、同城和供應鏈及國際等業務,嘗試“吃掉”其他企業市場份額的基礎上。但也是在這種模式轉換下,順豐“快遞的蘋果”的光環也隨之變得暗淡。
01
以價換量
通常意義上,國內快遞行業的產品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時效件,客戶以企業和個人為主,價格較高,代表性企業是順豐和EMS,該業務對運力等基礎設施要求高,護城河較深;另一類則是電商件,通過與電商平台捆綁,低價覆蓋大量市場,薄利多銷。
由於堅持直營,呈現出時效性強、客單價高等特點,順豐此前一直有着“快遞界的蘋果”之稱。
以2020年為例,順豐業務量為81.37億件、單票價格為17.77元/件。這一年,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20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33.6億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8795.4億元,均價為10.55元/件。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但實際上,近幾年來,順豐的單價其實一直在往下走。根據財報數據,2019-2024年,順豐票均收入分別為21.94元、17.77元、16.25元、15.73元、16.06元和15.52元。
這期間,順豐的業務量從48.31億票增長至132.6億票。可以看出,過去幾年時間裡,順豐終於放低身段,開始“以價換量”。
究其原因,還是與行業變化有關。2019-2024年,在同行的緊逼下,順豐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61%、9.76%、9.7%、10.07%、9.06%、7.60%,呈持續下滑的狀態。
這期間,快遞業行業發生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價格戰。202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1750.8億件、同比增長21.5%;業務收入1.4萬億、同比增長13%;單票均價約為8.00元/件。而在2019年,快遞行業的單票均價還高於10元/件。
快遞打包概念圖 | 源Sight制
儘管在下上游的護城河以及龐大的營收、利潤規模可以讓順豐不比緊盯市場份額這一數據。不過,隨着通達系的緊逼,以及極兔的崛起,讓順豐不得不重視這一問題。
價格戰之下,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會滑落太快,順豐最終選擇降價。
畢竟,順豐的業務量雖然低於與電商平台“綁定”的三通一達等企業,但是票均收入是他們的7倍,至少還有名義上的降價空間。
以順豐、圓通、申通、韻達四家快遞企業的今年4月的單票收入舉例,分別為13.49元、2.14元、1.97元、1.91元,同比降低了13.91%、7.14%、3.90%、6.83%。
另外,這期間順豐所做的業務調整,則是為拓展市場,增加了經濟快遞和同城急送等業務量。這些業務單票收入相對偏低,隨着它們在業務總量中的佔比提升,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整體的單票收入。
02
省錢、省錢
有意思的是,單票收入連年下滑,順豐的毛利率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比如在2022-2024年,其毛利率分別為 12.5%、12.8%和 13.9%,不降反升。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除了業務量持續增長之外,這與順豐不斷調整成本結構有關。一個很大的變化,順豐是通過人力外包和運力外包等,將部分成本轉嫁到外包公司,降低了自身的運營成本,特別是薪酬支出等剛性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
順豐在財報中稱,公司將其中的外包成本主要拆分為人工和運力兩類,並分別與職工薪酬、運輸成本合併統計為人工成本和運力成本。
整體看,2020年,順豐的人力外包成本為547.45億元,運力外包成本為271.94億元,共計819.39億元;到了2024年,順豐將這一調整更進一步,人力外包成本達到974.45億元,運力外包成本為540.97億元,共計1515.42億元。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整體看,2024年,順豐的營業成本為2448.10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8.67%,但在總營收的佔比為86.07%,相比2023年同期的87.17%還有所下降。
此外,除了研發費用的總額和營收佔比有所增長外,2024年,順豐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在總營收的佔比均有所下跌。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可以說,在各種降本措施之下,順豐穩住了毛利率這一重要指標。
03
結構變化
2023年,順豐曾經在一場投資者關係活動中表示,公司未來的業績增長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快遞滲透到越來越多的生活消費場景,時效件不僅包括商務文件寄遞,其中還有一半來自服裝鞋帽、美妝等消費類商品。
第二是生產製造業的新模式催生了快遞需求,比如柔性供應鏈使得小批量、多批次生產成為可能;三是電商平台也在不斷轉型,例如從交易電商到本地生活相關業務,從境內電商到跨境電商業務,這使得順豐全矩陣產品能夠獲得更多機會。
而近幾年順豐業務的調整和擴張,基本上也是圍繞着上述說法逐步推進。
目前,按照更加精細的方法劃分,順豐的業務可以分為七個板塊:時效快遞、經濟快遞、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即時配送、供應鏈及國際和其他非物流業務。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總體看,時效快遞和供應鏈國及國際業務,是目前順豐兩個最大的營收板塊。
其中,時效快遞可以利用航空運力等重資產,構建服務護城河,該業務也一直是順豐核心業務。2024年,該板塊的營收為1222.06億元,佔總營收的42.97%。
而供應鏈以及國際業務是順豐通過運輸能力,為國內外企業和個人提供快遞、包裹及海外倉服務。2024年,該業務板塊實現營收740億元,占營收的26.02%。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而從盈利角度看,順豐的主要凈利潤來源,主要是時效快遞、經濟快遞、快運、冷運及醫藥所在的速運及大件分部。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2024年,順豐速運及大件分部實現凈利潤109.81億元,遠高於其他分部。同期,供應鏈及國際分部對營收增長的貢獻持續增長,但卻以虧損為代價,凈利潤下滑-147.78%。
一直以來,順豐的供應鏈和國際業務都是都是與中國的跨境電商、製造業企業一起協同出海。可以說,中企出海的前景,就等於是順豐順豐的供應鏈和國際業務的增長前景。
不過,近年來,國際物流市場競爭激烈,極兔、菜鳥等企業加速布局東南亞等地,價格戰壓力較大。比如在2024年,極兔速遞在東南亞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 3.2個百分點,達到 28.6%,這也對順豐在當地業務的開展和盈利造成了阻礙 。
另一方面,順豐在國際業務上處於快速擴張階段,需要在航線開闢、貨運飛機租賃或購置、海外網點建設、人員招聘與培訓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
比如順豐在2024年財報中表示,中國至南亞及歐美部分地區的航班數量均翻倍。公司全貨機航線觸達的國際航站在亞洲區域增加至10個、歐美等區域增加至8個,並於新加坡投入空側場地,提升中國至新加坡及東南亞的跨境次日達能力。
同時,順豐即時配送分部雖然在2024年凈利潤大幅度提升,但僅有1.32億元,佔比偏小,還未形成主要盈利的貢獻點。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在整個速運及大件分部,能夠為順豐貢獻穩定收入和利潤的,其實也只有時效快遞。
一方面,經濟快遞對順豐來說並不算是長項,畢竟該業務的重點在於為電商客戶提供高性價比服務,競爭激勵,又需要緊貼電商平台;快運、冷運及醫藥業務基本屬於2B業務,需要持續開拓企業客戶,仍處於增長期。
截圖來源於企業財報
但是,當前,作為營收和利潤支柱,順豐速運及大件分部2024年的增速僅為7.1%,其中佔大頭的時效快遞增速也只有5.85%,經濟快遞的增長也是個位數。
這也意味着,如果無法迅速在核心業務之外找到新增量,或是避開行業價格戰,即便順豐有着很強的“摳錢”能力,可能也無法持續保持當前的盈利水平。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