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大戰”硝煙未散,5月26日晚,外賣市場的戰火因美團ceo王興一句“將不惜代價贏得競爭”的最新表態而驟然升級。自京東高調入局外賣領域至今已逾百日,這場補貼與流量的爭奪不僅攪動了行業格局,也在資本市場上引發了兩大巨頭——京東與美團股價的雙雙下跌,投資者對這場燒錢戰爭的可持續性充滿了憂慮。
烽煙再起:王興“不惜代價”言論加劇市場憂慮
“我們將不惜代價贏得競爭。”北京時間5月26日晚,在美團(hk:03690)第一季度電話會議上,面對京東(nasdaq:jd,hk:9618)旗下外賣業務帶來的市場衝擊,美團ceo王興的這番強硬回應,為本已劍拔弩張的外賣市場再添一把火。
王興表示,過往美團也經歷了幾輪非常激烈的競爭,相信美團這次也能獲勝,並指出當前行業競爭中,有些補貼伴隨着低質量和低價格,顯得非理性。此言一出,市場對雙方投入及行業盈利前景的擔憂進一步加劇。
從2025年2月11日京東正式宣告“跨界”外賣市場,到5月下旬,這場被業界稱為“百日大戰”的補貼與流量爭奪戰,已在資本市場引發京東與外賣霸主美團股價的巨大波動。這不僅是兩家巨頭的對決,也是一場裹挾着商家、騎手、消費者以及無數投資者真實情緒與利益的資本大戲。百日來,雙方股價均如坐過山車,市場情緒在亢奮、質疑與焦慮中反覆切換,對行業未來格局的激辯也日趨白熱化。
京東“攻擂”百日:股價顛簸,盈利前景承壓
2月11日,京東以“永久免佣+騎手五險一金”的顛覆者姿態入局,並整合達達快送作為運力,一度點燃市場熱情。其美股(jd)當日一度漲超5%,港股(9618.hk)也有提振。
投資者中看好者認為,這是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劉強東親自督戰下,京東尋求高頻業務突破、為核心電商業務引流的“陽謀”。一位支持京東的投資者分析:“京東最缺流量,外賣能大幅給自營帶來流量和營收雙增長,只要肯虧,美團扛不住。”還有觀點認為,此舉意在反擊美團通過“閃購”業務對京東核心電商盤的滲透。
但高調開場後,資本的審慎迅速佔據上風。截至5月22日的百日內,京東美股股價猶如坐過山車,雖在3月6日創下46.445美元的階段高點,但隨後在補貼的巨大消耗和盈利前景不明的陰雲下持續探底,4月25日一度跌至31.8美元,區間最大跌幅逾三成。整體來看,從2月11日至5月22日,京東美股累計跌幅約17.75%,港股跌幅約15.82%。
京東外賣業務自身的技術和運營短板也時有暴露,4月16日、4月22日和5月24日先後發生宕機事件。
同時,其新業務(含外賣)在2025年第一季度經營虧損環比翻倍至13.27億元人民幣,令市場對其盈利能力的擔憂加劇。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因外賣業務缺乏明確虧損指引而下調其盈利預測,給股價增添了下行壓力。京東旗下負責即時配送的達達集團(nasdaq:dada)股價長期低迷,也被部分分析解讀為京東急於盤活這部分資產、提升騎手使用效率的動因之一。
美團“守擂”百日:股價震蕩與“護城河”的嚴峻考驗
面對京東的凌厲攻勢,行業龍頭美團的股價首當其衝。2月12日,京東入局消息發酵的第一個交易日,美團股價盤中一度暴跌超6%,市值劇烈蒸發,市場對其“基本盤”可能被侵蝕的恐慌情緒顯露無遺。
在百日鏖戰中,美團港股從2月11日的161.8港元,經歷多次大幅震蕩。儘管期間有過反彈,如2月27日高見172.8港元,3月7日更觸及183.5港元,但整體頹勢難掩。至5月22日,美團收盤價136港元,較百日前累計下跌約16%,其間最大波動幅度超20%。一位持有美團股票的投資者直言:“美團這次估計比抖音入局外賣那次還危險,外賣是他的基本盤。”
美團迅速展開反擊。4月14日,該公司宣布未來三年將豪擲1000億元人民幣扶持餐飲生態,被視為對京東補貼戰的強力回應。同時,正式推出即時零售品牌“美團閃購”,意圖在鞏固外賣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本地零售邊界。
但這些防禦性舉措代價不菲。4月22日,因騎手“二選一”風波及京東指責其不正當競爭,雙方股價雙雙大跌,美團當日跌幅4.62%。此前,2月20日美團宣布將為騎手繳納社保,儘管有投行認為財務影響可控,但當日股價仍應聲下跌7%,反映出市場對成本上升的敏感。
儘管股價承壓,但美團的“護城河”依然深厚。多位用戶和商家在反饋中提到,儘管京東補貼誘人,但美團的商家選擇更多、使用習慣更強。一位大眾點評的重度用戶表示:“大眾點評才是美團最堅固防線……不管新店老店,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數量都是抖音上評論數的10倍。”這種說法背後是美團依託“外賣+到店(點評)”構建的強大生態壁壘。
“不惜代價”的連鎖反應:多方博弈與行業拷問
這場外賣大戰,也引發了投資者、從業者與消費者群體內部的激烈觀點碰撞。
4月中旬,一名美團騎手表示,“個人收入從日均300+,到現在200甚至100出頭,美團單量明顯下跌。”競爭對存量市場造成了直接衝擊。而京東騎手則面臨系統不完善等問題。
“我個人如果有時間應該會和美團、餓了么比價,一般誰低買誰。如果價格一樣,在京東下單概率大,因為相信京東對品質的追求。”這代表了一部分對品質和性價比敏感的用戶。
但也有用戶表示:“在京東看了半天,最後還是默默地用美團點了外賣,商家還是太少了。”這體現了京東在供給豐富度上的短板。還有用戶吐槽京東外賣配送時效和細節優化不足。
從估值與戰略的角度來看,有投資者認為京東市值(約4151億港元,pe約8.86倍)相較美團(約7955億港元,pe約20.91倍)存在低估,進軍外賣或有助於提升估值。
但也有觀點分析:“資本無序擴張苦的是股東,得利的是消費者和勞動者。”一位冷靜的投資者認為,京東的核心是解決達達持續虧損的問題,“但我不覺得京東能觸碰到美團的基本盤,最後就是兩家今年分別投入巨額補貼,利潤表都變得難看了。”
一位自稱看透商業邏輯的投資者評論道:“不管美團抽幾塊錢,京東進來,無非是少賺1塊,等把京東打消停了,還是會回到2塊。互聯網的商業邏輯就是強者恆強,贏家通吃。”但這一觀點也遭到反駁,認為不合理的抽佣必然會引來攪局者。
京東入局外賣百日已過,王興的最新表態預示着戰火遠未平息。雙方股價的劇烈波動,是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的直觀體現,反映了市場對這場高成本戰爭可持續性的疑慮,對行業盈利前景的擔憂,以及對兩家公司戰略執行能力的持續評估。
目前來看,京東憑藉其強大的品牌和資金實力,在外賣市場撕開一道口子並非難事,但要撼動美團的根基,實現可持續的盈利,仍面臨巨大挑戰。其“品質外賣”的差異化定位能否真正跑通,流量能否有效反哺主業,都有待時間檢驗。
而美團,雖面臨嚴峻挑戰,其多年積累的規模效應、用戶習慣、商戶網絡和技術壁壘依然強大,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持利潤率,平衡股東、商家、騎手和消費者多方利益,尤其是在“不惜代價”的競爭策略下,將是其未來股價走向的關鍵。
這場外賣大戰,短期內無疑利好消費者和部分騎手,但也可能導致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受損。一位投資者認為:“電商行業玩法太多,總會有層出不窮的新玩法,導致這個行業難以出清,不是一個可以長期投資的好行業。”京東與美團的股價何時能走出波動的泥沼,或許取決於這場戰爭何時能從“燒錢換增長”的初級階段,進化到更注重運營效率和盈利質量的成熟階段。在此之前,資本市場的焦慮與博弈仍將繼續。
記者:杜林 編輯:柏凌君 校對:李莉